[实用新型]一种诱钓组合钓钩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29140.0 | 申请日: | 2014-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914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杨联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联威 |
主分类号: | A01K83/00 | 分类号: | A01K83/00;A01K97/02 |
代理公司: | 贵阳天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2107 | 代理人: | 杜胜雄 |
地址: | 537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 钓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垂钓用具,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诱钓组合钓钩。
背景技术
钓鱼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诱鱼,即把鱼诱入钓点;二是把鱼钓起来,即通过鱼吸食附在鱼钩上的饵料,把鱼从水中钓起来。鱼获多少,诱与钓都非常关键。
诱鱼的常用方法包括:1、窝底诱法,即:将饵料打在钓点窝里,利用鱼的嗅觉,把鱼诱入窝里;2、饵料雾化诱鱼法,即:利用鱼过滤吸食水中浮游物的习性,人工制造浮游物丰富区,把鱼诱入钓点范围。饵料雾化诱鱼比窝底诱鱼效果更佳,更持续更有效。
目前,手杆钓鱼以台钓法最为流行,其最大特点是上下两枚鱼钩的组合,饵料附在两枚鱼钩上,打入水里下沉过程中,附在鱼钩上的饵料部分脱落散开形成雾化区,余下饵料随鱼钩下到水底,给鱼吸食入口,从而把鱼钓起来。从而达到诱、钓的有机结合。在此过程中,又以三分之二的饵料在下沉过程中脱落雾化为最佳境界。
然而,使用台钓法钓鱼,对抛杆的用力大小及饵料的松粘度都有很高的要求,直正要做到窝底、雾化区同时诱鱼,很多钓鱼爱好者很难掌握,如果饵料做得过于松散,则还未到底就已散落雾化,只能诱鱼,而钓不上鱼;如果饵料做得太粘,则不易散开,雾化效果很差,诱鱼就差。尤其是钓鲢、鳙鱼,鲢、鳙鱼属上层鱼类,垂钓方法一般是采取浮钓,即是钓钩悬在水层中,根据鲢、鳙鱼所在水层调整其在水层中的深浅,单纯靠雾化区诱鱼,饵料的配制要求松散度恰到好处,抛甩技术要求非常高,大多数钓鱼人还未掌握,多是在抛甩半途中,饵料就已经散落,或是饵过粘无法形成很好的雾化区而诱不来鱼。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诱钓组合钓钩,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诱钓组合钓钩,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附着粘性饵料的鱼钩和用于附着松散饵料的雾化球,所述雾化球的顶部设有拴线柄;所述雾化球和鱼钩串接在鱼线上,且雾化球位于鱼钩的上方。
进一步地说:
所述雾化球是由若干个形状相同的椭圆环组合而成的椭圆球,各个椭圆环的顶端、底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一起。
所述雾化球是由若干个形状相同的圆环组合而成的球状结构,各个圆环的顶端、底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一起。
所述雾化球是由若干个形状相同的线圈组合而成的葫芦形结构,各个线圈的顶端、底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一起。
所述雾化球是由圆柱形弹簧和对称附着固定在圆柱形弹簧两侧的纵向防缠线棒构成。
所述雾化球是由锥形弹簧和对称附着固定在锥形弹簧两侧的斜向防缠线棒构成。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是以雾化球代替传统钓钩中上端的鱼钩,这样,松散的饵料附在雾化球上,粘性饵料附在鱼钩上,在抛甩过程中,雾化球对松散饵料依托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从而能轻易抛甩出去,在水里下沉过程中,松散饵料从雾化球中有效的散落形成均匀的雾化区,形成有利的诱鱼环境;附在鱼钩上的粘性饵料则直接到达所定水层,给鱼吸食,从而达到诱钓的有机结合。本实用新型降低了钓鱼的操作难度,使钓鱼爱好者能更有效地实施钓鱼,在提高钓鱼收获的同时,能使垂钓者对钓鱼更有信心和兴趣。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参照图1,本实施例所述的诱钓组合钓钩,包括用于附着粘性饵料的鱼钩2和用于附着松散饵料的雾化球1-1。所述雾化球1-1的顶部设有拴线柄4;所述雾化球1-1和鱼钩2串接在鱼线3上,且雾化球1-1位于鱼钩2的上方。所述雾化球1-1是由若干个形状相同的椭圆环组合而成的椭圆球,各个椭圆环的顶端、底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一起。
实施例2:
参照图2,本实施例所述的诱钓组合钓钩,包括用于附着粘性饵料的鱼钩2和用于附着松散饵料的雾化球1-2。所述雾化球1-2的顶部设有拴线柄4;所述雾化球1-2和鱼钩2串接在鱼线3上,且雾化球1-2位于鱼钩2的上方。所述雾化球1-2是由若干个形状相同的圆环组合而成的球状结构,各个圆环的顶端、底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一起。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联威,未经杨联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291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风力发电机组齿轮箱箱体
- 下一篇:风力发电机组齿轮箱的箱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