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变速器端防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29549.2 | 申请日: | 2014-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836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发明(设计)人: | 李强;杨美;刘伟;王时光;纪超君;刘东;赵福成;王瑞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吉利罗佑发动机有限公司;济南吉利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湖南罗佑发动机部件有限公司;山东吉利变速器有限公司;宁波上中下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湖南吉盛国际动力传动系统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61/06 | 分类号: | F02B61/06;F02F11/00;F16H57/029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速器 防护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速器端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装配过程中,发动机是需要与变速器连接装配的。发动机壳体包括了缸体以及曲轴下壳体,曲轴下壳体也叫油底壳,是用来存放机油的。曲轴工作时,不断打击油底壳内的机油,使其溅起,对活塞、曲轴等各处进行润滑,保证发动机内部机构的顺利工作。而发动机壳体与变速器壳体之间,则是通过螺栓进行对接,其间一般会设置垫片。然而发动机壳体与变速器壳体一般都是铸件,端部平面度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它们在对接后,对接处的密封性无法有效保证,灰尘杂质等异物易进入其间;且由于工作环境温差变化大、热胀冷缩影响大等原因,会出现接触部分过度挤压等问题,造成零件的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壳体与变速器壳体的连接端密封性较差、变形余量不足导致易因反复胀缩而导致损坏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能有效保证密封性及提供变形余量,强化发动机工作稳定性,可延长发动机、变速器使用寿命的防护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变速器端防护结构,包括设于变速器壳体与发动机壳体之间的挡板垫圈,所述的发动机壳体包括缸体、油底壳,所述的缸体上设有曲轴孔,所述的发动机壳体朝向变速器壳体的一端具有发动机连接端面,所述的变速器壳体朝向发动机壳体的一端具有变速器连接端面,所述的发动机连接端面、变速器连接端面相对且分别处在发动机壳体外缘部、变速器壳体外缘部上,所述的发动机壳体、变速器壳体上分别设有发动机壳体内压紧缘、变速器壳体内压紧缘,所述的挡板垫圈包括第一环圈部、第二环圈部,所述的第一环圈部、第二环圈部的外顶部分别接触发动机壳体外缘部、变速器壳体外缘部的内侧面,所述的第一环圈部、第二环圈部的外端外缘分别接触发动机壳体内压紧缘、变速器壳体内压紧缘的外侧面,所述的第一环圈部、第二环圈部的内端相对延伸形成胀紧内环,所述的胀紧内环外部与第一环圈部、第二环圈部之间的空间构成胀紧槽,所述的挡板垫圈与变速器壳体与发动机壳体共同围成自调整腔。第一环圈部、第二环圈部是两个独立的密封环,分别与发动机壳体、变速器壳体的外缘部、内压紧缘进行接触,变速器壳体与发动机壳体通过螺栓拧紧时,第一环圈部、第二环圈部受压变形,与外缘部、内压紧缘贴紧密封,同时,两个环圈部均向内挤压,胀紧槽变小,迫使胀紧槽收缩,反过来带动第一环圈部、第二环圈部的顶部与外缘部压紧,同时也带动第一环圈部、第二环圈部的端部向外移动,与两个内压紧缘分别贴紧,从而先从外到内变形,再从内到外扩张,保证了与变速器壳体、发动机壳体之间的压紧密封。而自调整腔的存在,液位热胀冷缩、震动变形提供了足够的变形空间,变形时,挡板垫圈自身扩张变形,相对于单独的垫片而言,实际上的局部受压更小,而变形量更大,可以有效防止断损,从而保证了使用效果与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的胀紧内环下端设有外口,所述的外口上设有连接管,所述的连接管外端与一储油盒相连,所述的油底壳上设有泄油口,所述的自调整腔内设有导油管,所述的导油管一端连接泄油口,另一端与外口连通。当油底壳内油量过大时,机油容易大量被带入燃烧室,造成严重积碳等问题,有了泄油口,可以让油面高度得到有效控制,方式曲轴带动溅起的机油过多,减少单位时间积碳率。而多余的机油会从导油管流出,通过储油盒回收,提高机油利用率。
作为优选,所述的挡板垫圈上具有避让段,所述的避让段与挡板垫圈其余部分的连接段呈圆弧状。
作为优选,所述的储油盒与连接管外端螺纹连接。可以方便的取下储油盒,将储油盒内的油再次利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具有多道密封结构,密封结构的受压变形可以进一步提高贴合度,因此密封性良好;具有足够的变形空间,整体结构不易因变形而损坏,相反会因变形而更稳定的接触;可以自动泄油,控制油底壳内的机油量,降低积碳率,提高使用寿命、维持良好的工作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挡板垫圈及发动机壳体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发动机壳体与变速器壳体连接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发动机壳体1、缸体11、油底壳12、曲轴孔13、发动机壳体外缘部14、发动机壳体内压紧缘15、变速器壳体2、变速器壳体外缘部21、变速器壳体内压紧缘22、挡板垫圈3、第一环圈部31、第二环圈部32、胀紧内环33、外口331、胀紧槽34、自调整腔35、避让段36、连接管4、储油盒41、导油管42。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吉利罗佑发动机有限公司;济南吉利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湖南罗佑发动机部件有限公司;山东吉利变速器有限公司;宁波上中下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湖南吉盛国际动力传动系统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吉利罗佑发动机有限公司;济南吉利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湖南罗佑发动机部件有限公司;山东吉利变速器有限公司;宁波上中下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湖南吉盛国际动力传动系统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295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射频信号移相网络
- 下一篇:一种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用电解液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