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实现智能变电站间隔光配光缆直接互换的屏柜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29689.X | 申请日: | 2014-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430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发明(设计)人: | 王付军;张同谦;盛晓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电工程咨询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44 | 分类号: | G02B6/44;H02B1/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现 智能 变电站 间隔 光缆 直接 互换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变电站光配光缆二次接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实现光配光缆直接互换的屏柜。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家电网公司及南方电网公司新建变电站均为智能变电站。智能变电站以信息采集数字化、控制方式网络化、二次设备集成化为特征,其外在表现形式为变电站采用一定数量的光缆代替数量庞大的二次控制电缆,从配电装置智能控制柜需敷设多根光缆通过电缆沟至二次设备室屏柜,通过熔接方式连接至屏柜中的光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电网规划方案需适时变动,已经投运的变电站经常调整出线间隔,如果二次间隔保护装置不能通用,需进行二次保护屏柜的光缆调整。
现有智能变电站二次间隔屏柜光缆调整时,采用剪断原有光缆,交换后重新熔接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以下缺点:
(1)停电时间长。以交换两个220kV出线间隔为例,需要熔接96个光纤光纤芯(每条出线2条24芯光缆),需要1个熔接工人熔接24小时,特别是电气化时代的二十一世纪,工业、民用负荷的迅猛增加,高速铁路等一二级负荷供电可靠性要求的提高,电网企业保电压力大,对已运行变电站改扩建应尽可能减少停电时间。
(2)增加工程造价。仍如上例,熔接需施工费用约96×90=8640元(按90元/点计列)。
(3)熔接质量不能保证,一般调换间隔时,电网调度部门容许停电时间短,需加班焊接,容易造成个别纤芯熔接质量不高,影响电网安全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直接互换间隔光配光缆的屏柜,大大节约智能变电站间隔光缆互换的时间,节约工程造价。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在屏柜底部设置有可移动的挡板,屏柜内设置有光配,所述挡板大小尺寸可容纳光配直接穿过,光配下方设置有光缆盘线架,屏柜后面两侧卡线槽内侧均设置有光缆引线槽,所述屏柜内光配采用后进线孔。
所述屏柜内卡线槽、光缆引线槽均为对称分布。
所述光缆盘线架可盘线五米。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智能变电站屏柜相比有以下优点:
(1)大大缩短停电时间。以交换两个220kV出线间隔为例,仅需0.5小时便可完成光配光缆直接交换。
(2)节约工程造价。省去了昂贵的光纤芯的重新熔接费用。
(3)可以实现整体的光配光缆互换,仅需重新将光配后侧尾纤重新插拔,可以保证光纤芯的链路完好,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4)屏柜内卡线槽、光缆引线槽均为对称型设计,屏柜两侧均可布置光缆进线,增大了屏柜设计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它在屏柜底部设置有可移动的挡板1,挡板1大小尺寸可容纳屏柜内光配2直接穿过,屏柜内光配2下方设置有光缆盘线架3,可盘线约五米,可实现六个标准宽度二次屏柜的光配光缆直接互换,适用范围广,基本涵盖全部智能变电站,屏柜后面两侧卡线槽4内侧均设置有光缆引线槽5,使光缆不与电缆交叉,可实现光配光缆整体移出,屏柜内光配2采用后进线孔,其可解决常规光配侧方进线与卡线槽线缆交叉缠绕问题,屏柜内卡线槽4、光缆引线槽5均为对称分布设计,屏柜两侧均可布置光缆进线,增大了屏柜设计的通用性。
本实用新型屏柜可实现光配光缆互换的步骤为:
清除需要互换的两屏柜底部挡板外侧光缆进线防火堵料;
拔除需要互换的两屏柜光配后侧尾纤接头;
去除光缆引线槽的固定卡箍;
拉开光缆盘线架,绕出盘线光缆。
掀开电缆沟盖板(或静电地板),将光配连同光缆通过挡板处孔洞,经电缆沟(或静电地板)沟道与需要互换光缆间隔光配互换。
本实用新型屏柜结构巧妙,与现有屏柜相比,基本不增加屏柜造价,但解决了智能变电站大量的间隔互换问题,省去了昂贵的光缆纤芯熔接费用,特别是有大量光缆的智能变电站中,大大减少间隔互换引起的停电时间,具有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电工程咨询设计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华电工程咨询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2968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