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建筑砌块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33336.7 | 申请日: | 2014-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859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发明(设计)人: | 陈亚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亚芳 |
主分类号: | E04C1/00 | 分类号: | E04C1/00;E04C1/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2804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建筑 砌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新型建筑砌块。
背景技术
砌块是砌筑用的人造块材,是一种新型墙体材料,外形多为直角六面体,也有各种异型体砌块。
但现有的砌块施工时通常需要靠工人的经验使其堆叠平齐,因此人工成本高且施工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施工方便,且便于堆叠的新型建筑砌块。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建筑砌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方形块状上本体和方形块状下本体,所述的部分上本体底面和部分下本体顶面连接并组合形成呈Z形的砌块本体,且砌块本体上设有贯穿上本体和下本体连接面的通孔,下本体左侧面上设有卡条,下本体右侧面上设有与卡条匹配的卡槽,上本体顶面设有相互平行的条形凹槽一和条形凸条,下本体底面设有相互平行的条形凹槽二和条形缺口,所述的凸条与缺口相匹配,且当所述的两个砌块本体以所述的凸条和缺口匹配上下相互堆叠时,所述的两个砌块本体对应的通孔贯通并平齐,所述的两个砌块本体以所述的卡条和卡槽匹配左右相互连接时,所述的两个砌块本体对应的上本体顶面相互平齐、下本体底面相互平齐、凹槽一相互连通并平齐以及凹槽二相互连通并平齐。
施工时,由于两个砌块本体以凸条和缺口匹配上下相互堆叠时,两个砌块本体对应的通孔贯通并平齐,两个砌块本体以卡条和卡槽匹配左右相互连接时,两个砌块本体对应的上本体顶面相互平齐、下本体底面相互平齐、凹槽一相互连通并平齐以及凹槽二相互连通并平齐;而且可以方便的在凹槽一和凹槽二内挂灰,或者在通孔内设置保温材料,因此本实用新型施工过程较为方便,而且还具有隔热保温的效果。
在上述的新型建筑砌块中,所述的通孔内填充有保温材料。
因此具有隔热保温的效果。
在上述的新型建筑砌块中,所述的未与下本体连接的上本体底面高于未与上本体连接的下本体顶面。
这样便于施工。
在上述的新型建筑砌块中,所述的上本体顶面和下本体底面分别设有若干相互平行的凹槽一和凹槽二,且所述的凹槽一和凹槽二的深度均为1cm,宽度均为2cm。
设置凹槽一和凹槽二便于挂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施工时,由于两个砌块本体以凸条和缺口匹配上下相互堆叠时,两个砌块本体对应的通孔贯通并平齐,两个砌块本体以卡条和卡槽匹配左右相互连接时,两个砌块本体对应的上本体顶面相互平齐、下本体底面相互平齐、凹槽一相互连通并平齐以及凹槽二相互连通并平齐;而且可以方便的在凹槽一和凹槽二内挂灰,或者在通孔内设置保温材料,因此本实用新型施工过程较为方便,而且还具有隔热保温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砌块主视图;
图2是本砌块左视图;
图3是本砌块俯视图;
图4是本砌块仰视图;
图5是若干砌块堆叠后主视图;
图6是若干砌块堆叠后侧视图。
图中的编码分别为:
1、本体;11、通孔;2、上本体;21、上本体顶面;22、凹槽一;23、凸条;24、上本体底面;3、下本体;31、下本体顶面;32、下本体底面;33、凹槽二;34、缺口;35、下本体左侧面;36、卡条;37、下本体右侧面;38、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至图6所示,本新型建筑砌块,包括方形块状上本体2和方形块状下本体3,部分上本体底面24和部分下本体顶面31连接并组合形成呈Z形的砌块本体1,且砌块本体1上设有贯穿上本体2和下本体3连接面的通孔11,下本体左侧面35上设有卡条36,下本体右侧面37上设有与卡条36匹配的卡槽38,上本体顶面21上设有相互平行的条形凹槽一22和条形凸条23,下本体底面32上设有相互平行的条形凹槽二33和条形缺口34,凸条23与缺口34相匹配,且当两个砌块本体1以凸条23和缺口34匹配上下相互堆叠时,两个砌块本体1对应的通孔11贯通并平齐,两个砌块本体1以卡条36和卡槽38匹配左右相互连接时,两个砌块本体1对应的上本体顶面21相互平齐、下本体底面32相互平齐、凹槽一22相互连通并平齐以及凹槽二33相互连通并平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亚芳,未经陈亚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333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包气带原位溶液监测装置与氨氮增强硝化系统
- 下一篇:一种高效污泥脱水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