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指纹辨识功能的触控面板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40233.3 | 申请日: | 2014-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567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8 |
发明(设计)人: | 林志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志忠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G06K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史霞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士林区***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指纹 辨识 功能 面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指纹辨识功能的触控面板,尤其涉及一种将指纹辨识装置与触控面板整合为一体的具指纹辨识功能的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移动电话、个人数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数位相机、个人笔记型计算机或平板等越来越多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备之工具。然而,这些便携式电子装置具有很强的个人化的特点。因此一旦这些便携式电子装置遭到遗失或是盗用,其内部存储的信息,例如电话簿、相片、资料等等都有可能被别人利用,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因此,这类产品需要搭配一定的身份认证及权限管理,以确保使用者的隐私安全。而当前所采用的身份认证的主要方法有密码保护,使用者需先输入正确的密码至便携式电子装置,才能够进入便携式电子装置的操控页面。然而,密码保护的安全性较低,原因在于密码较容易被泄漏或遭到破解。而且假使当使用者忘记密码的话,也很麻烦。因此,即有采用指纹辨识的身份认证的便携式电子装置问市。由于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因此指纹具有唯一性之特点,使得采用指纹辨识的身份认证的安全性提高很多。并且,利用使用指纹辨识的身份认证的方法也相对方便,令使用者省去了记忆及输入密码的繁琐。
而现行指纹辨识系统广泛应用于手持式装置或行动装置上,最为常见的指纹辨识装置是独立设计于例如笔记型计算机键盘的一侧或手持式移动装置的背侧或一端底侧,并无法有效整合于手持行动装置触控荧幕上进而缩减手 持式行动装置的体积,并且现有的指纹辨识芯片封装模块主要包括基板、芯片以及模封体。芯片设置于基板上且与基板电性连接,而模封体覆盖于基板的表面以及芯片上。
一般来说,当手指接触芯片的感测区时,由于芯片外面覆盖有多层膜,使得芯片封装模块整体厚度较高,而芯片封装模块灵敏度较低。
现有的滑移式指纹辨识系统具有方向性,且辨识时间过久且必须独立设置则无论是结构整合或使用便利性都非常不佳。
发明内容
因此,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将指纹辨识装置与触控面板整合为一体的具指纹辨识功能的触控面板。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指纹辨识功能的触控面板,包括:一玻璃基板,具有一可视区及一非可视区及一第一平面,所述非可视区开设至少一槽部,所述槽部具有一底侧;一指纹辨识装置,设置于所述槽部内,所述指纹辨识装置具有一基板,所述基板具有一第一侧,该第一侧设有一硅基板,所述硅基板与该基板通过至少一导线电性连结,所述硅基板相反该基板的另一侧设有多个指纹辨识芯片;一封装层,包覆所述导线及所述基板的第一侧与该硅基板侧边裸露处;一光学胶层,设于该指纹辨识装置与该槽部的底侧之间;一封闭层,将所述指纹辨识装置封闭于所述玻璃基板的槽部内。
这些指纹辨识芯片具有一感应区与一顶面,其中该感应区形成于该顶面。
有选的是,更具有一遮蔽层,所述遮蔽层设于封装层相对该槽部的一侧。
有选的是,更具有一外环体,环设于该指纹辨识装置外围。
有选的是,所述外环体为一金属环或一印刷金属导体其中任一。
有选的是,该封闭层为自环氧树脂或压克力树脂或硅胶其中任一。
有选的是,所述第一平面与该槽部的底侧距离为0.1mm~0.3mm。
有选的是,所述可视区具有一触控电极层及一绝缘层及一走线层,所述 第一、二电极层与该走线层电性连接。
通过将该指纹辨识装置整合于触控面板上,不仅可以节省制造成本外,更可提升触控灵敏度及准确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具指纹辨识功能的触控面板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的具指纹辨识功能的触控面板第一实施例的非可视区的分解剖视;
图3为本发明的具指纹辨识功能的触控面板第一实施例的非可视区的组合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具指纹辨识功能的触控面板之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图剖视图。
符号说明
玻璃基板1
可视区11
第一电极层111
绝缘层112
走线层113
第二电极层114
非可视区12
槽部121
底侧1211
第一平面13
第二平面14
指纹辨识装置2
基板21
第一侧211
硅基板22
导线23
指纹辨识芯片24
感应区24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志忠,未经林志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402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