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显微镜物镜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40515.3 | 申请日: | 2014-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167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文里云;迪米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康庄光电仪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21/02 | 分类号: | G02B21/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蒋海军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麒***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显微镜 物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学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显微镜物镜。
背景技术
显微镜已成为很多行业研究必不可少的高科技设备,在一些精密微型领域广泛应用,特别在医疗和科研等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显微镜物镜的视场的大小会影响观察范围,视场越大,可观察到的范围就越大,这样能更好和完整的观察目标;目前世界上已有各类显微镜物镜,但是目前技术上能达到的视场一般保持在20mm左右,而最大的视场也只有25mm,且都只适用于目视观察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很多领域已开始应用CCD图像自动采集方面的技术,因此需要更大的显微镜物镜的视场,而常规的显微镜物镜的视场将无法满足需求。
中国专利号:200810087210.3,申请日:2008年03月24日,公开了一份名称为一种显微镜物镜的专利,其由至少四个透镜或透镜组(L1,L2A,L2B,L3,L4A,L4B,G1,G2)组成并能够优选地被用于改进图像对比度。根据该发明,从物体侧观察,可将与光轴同心对准的相板集成到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L2A或L2B)之间的空气空间中以及从该空气空间中取出。所限定地布置相板和相关联地将实际光瞳偏移到显微镜物镜的前两个透镜(L1和L2A、L2B)或透镜组之间的空气空间中允许最初被设计为亮视场变型的显微镜物镜被重新设计为相对简单的相衬变型,但是其视场仍然较小,而且制造成本高。
中国专利号:200780016306.4,申请日:2007年04月26日,公开了一份名称为一种显微镜物镜的专利文件,其具有优选反对称的透镜或透镜组,成像比例为-100倍,视场值为20。根据该发明,该显微镜物镜由9个透镜和3个粘合元件构成,从对象一侧(左侧)开始是由具有正光焦度的近似一个半球镜L1形成的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凹凸透镜L2、具有正光焦度的两重粘合元件G1、具有正光焦度的另一个两重粘合元件G2、具有负光焦度的两重粘合元件G3,最后是具有负光焦度的凹凸透镜L9。通过采用结构相同的粘合元件和透镜对,可以在改善图像对比度。但是其存在视场值低且生产成本高,加工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显微镜物镜的视场小,而常规的显微镜物镜的视场将无法满足需求而且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视场大、分辨率高、体积小、加工工艺易操作、成本低的显微镜物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显微镜物镜,包括同光轴设置的十四片球面透镜,从物方至像方依次排列,从物方至像方的十四片球面透镜分别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第九透镜、第十透镜、第十一透镜、第十二透镜、第十三透镜和第十四透镜;
第一透镜面向物方为凹面,面向像方为凸面;
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组成胶合透镜组,其中第二透镜面向物方为凸面,面向像方为凹面;第三透镜面向物方为凸面,面向像方为凸面,第二透镜面向像方的凹面与第三透镜面向物方的凸面胶合在一起;
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组成胶合透镜组,其中第四透镜面向物方为凸面,面向像方为凹面;第五透镜面向物方为凸面,面向像方为凸面;第六透镜面向物方为凹面,面向像方为凸面,第四透镜面向像方的凹面与第五透镜面向物方的凸面胶合在一起,第五透镜面向像方的凸面与第六透镜面向物方的凹面胶合在一起;
第七透镜、第八透镜和第九透镜组成胶合透镜组,其中第七透镜面向物方为凸面,面向像方为凹面;第八透镜面向物方为凸面,面向像方为凹面;第九透镜面向物方为凸面,面向像方为凸面,第七透镜面向像方的凹面与第八透镜面向物方的凸面胶合在一起,第八透镜面向像方的凹面与第九透镜面向物方的凸面胶合在一起;
第十透镜和第十一透镜组成胶合透镜组,其中第十透镜面向物方为凸面,面向像方为凸面;第十一透镜面向物方为凹面,面向像方为凹面,第十透镜面向像方的凸面与第十一透镜面向物方的凹面胶合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康庄光电仪器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康庄光电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405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