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及自锁型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42012.X | 申请日: | 2014-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923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16 |
发明(设计)人: | 温怀疆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传媒学院 |
主分类号: | H01R13/639 | 分类号: | H01R13/639;H02J7/00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王雪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传导 充电 接口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池为能源,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的汽车。由于电动汽车对环境污染较小,可以使用可再生能源转化的电能,符合了新型能源战略要求,前景被广泛看好。
传导式充电接口是连接活动电缆和电动车辆的设备,包括交流充电接口和直流充电接口,由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两部分组成。其中充电插头是集成或连接在充电电缆上的接头,用于在车辆传导式充电过程中与充电插座的结构和电器耦合。充电插座是充电接口安装在电动车辆上的用于配合充电插头的那部分装置。
上述充电接口,其充电插头与充电插座连接时,主要靠联锁装置进行锁定,并依靠充电插头按键开启联锁装置,实现脱扣。从一段时间的使用情况来看,这种接口技术缺陷是:接口容易被人随意脱开,一是不够安全,因为可能会有高压输出(部分充电装置可能没有脱扣不输出的保护装置),特别是针对儿童这是很不安全的;二是容易被盗,这主要针对一些便携车载式的充电器,从而影响车辆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带有防盗功能的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所述充电接口包括充电插头,所述充电插头上设有密码锁扣装置或电动锁扣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接口还包括充电插座,所述充电插座上设有密码锁扣装置或电动锁扣装置。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时候,将充电插头插在插座上充电,因为充电插头上设有密码锁扣装置或电动锁扣装置,使得充电时该插头被锁住,避免了充电插头被拔出以及便携充电器或充电接口被盗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另一种带有防盗功能的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所述充电接口包括自锁式充电插头。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接口还包括充电插座,所述充电插座上设有密码锁扣装置或电动锁扣装置。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时候,将充电插头插在插座上充电,因为充电插头上有自锁功能,使得充电时该插头被锁住,避免了充电插头脱出以及便携充电器被盗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充电插头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充电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充电插头的立体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I型充电插座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I型充电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I型充电插座的立体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II型充电插座的主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II型充电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II型充电插座的立体结构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纯自锁充电插头的主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纯自锁充电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纯自锁充电插头的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包括:
带密码锁扣的充电插头部分:插头1、联锁扣2、扭簧3、连杆4、支点5、连杆支点6、压簧7、班机8、密码锁定机构9、扭簧10;
I型带电控锁扣充电插座部分:插座11、电磁铁12、插座衔铁13、衔铁压簧14、衔铁支点15;缺口24
II型带电控锁扣充电插座部分:电磁铁16、插座衔铁17、压簧18、插座19、缺口25;
纯自锁插头(专配电控锁扣充电插座)部分:插头20、联锁扣21、扭簧22、防插错突起23;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带有密码锁扣的充电插头1。
具体来说,所述插头1上设有密码锁扣装置,所述密码锁扣装置包括联锁扣2,所述联锁扣2在扭簧3的作用下可绕支点5转动,所述联锁扣2的一端与插座上的联锁口咬合,所述联锁扣2的另一端与连杆4相连,所述连杆4绕连杆支点6转动,所述连杆4与班机8相扣,所述班机8与使其复位的压簧7相连,所述密码锁定机构9能控制班机8是否可以按动,所述连杆4上设有用于使其复位的扭簧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传媒学院,未经浙江传媒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4201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