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经皮超声引导血管导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42514.2 | 申请日: | 2014-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331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庞兴学;周玉杰;王显 | 申请(专利权)人: | 庞兴学;周玉杰;王显 |
主分类号: | A61B8/12 | 分类号: | A61B8/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王春霞 |
地址: |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声 引导 血管 导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血管导管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经皮超声引导的血管导管装置。
背景技术
在血管内放置导管是很多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前提条件,目前将血管内导管送入体内血管的方法是在X射线的透视及金属导丝的引导下,将血管导管送至目标位置,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需要在安装有X线的特殊场所如导管室、放射科等才能实施,这大大限制了该方法的使用(如床边使用),并且医务人员需要穿着较重的铅衣,暴露于X射线辐射中,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身体都会受到辐射的危害。虽然有大量的关于介入放射学辐射防护方面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并不能实质性的解决X射线的辐射危害问题。
血管内超声法(IVUS)的首次使用早在1956年,Cieszyski将顶端带有超声探头的导管插入狗的血管及心腔,成功地获得了肺动脉及左右心室的超声图像,随着科技的发展,血管内超声检查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十分有实用价值的影像诊断技术。
但利用血管内超声法对血管进行诊断检测或治疗操作时,需要预先置入血管导管,再将超声探头沿血管导管送入目标血管位置,而传统的血管导管的置入需在X线透视下,由导丝引导置入血管导管,其操作有特殊场所要求,并使医务人员受X线的照射及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经皮超声引导血管导管装置,该装置使医务工作者在没有X射线的环境中操作,可床边使用,既避免了X射线的伤害,操作地点不受限制,同时劳动强度和技术难度也大大减轻。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经皮超声引导血管导管装置,包括血管导管、微型超声探头和信号传输导线;所述微型超声探头设置于所述信号传输导线的前端,所述微型超声探头与部分所述信号传输导线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血管导管内,所述微型超声探头可由所述血管导管前端开口处探出或缩进。
上述微型超声探头探测到的信号通过信号传输导线输出。
上述血管导管的前端为钝圆形,上述微型超声探头的前端为钝圆形。
上述血管导管的外径为1mm-50mm,内径为0.5mm-40mm,所述血管导管的长度为2.0m-3.0m,具体血管导管的相关参数可根据血管的实际粗细、长度和所要进行的应用进行调节。
上述血管导管与所述信号传输导线的横切面呈同心圆,所述血管导管的内壁与所述信号传输导线的外壁相距不大于0.5-3mm,该距离有助于减小所述血管导管的外径,亦有助于在血管导管内同时送入其他诊断或治疗器械,如球囊及支架。
上述血管导管可以使血管导管的体部具有柔韧性,能适应血管的走形,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支撑力的所有工程材料制成,如聚乙烯或其它符合强度及韧性要求的医学工程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所述血管导管的后端与超声仪相连。
上述血管导管内的信号传输导线与监测仪器相连接,如为了便于对患者的血管压力进行实时监测,上述经皮超声引导血管导管装置外还设置有心血管压力传感器,所述心血管压力传感器连接于所述血管导管的体外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所提供的超声引导血管导管装置同时具有导管和导丝的功能,其导管可容纳超声信号传输线通过其内腔,其导丝使其自身具有寻径功能,并具有一定支撑强度,操作时在超声探头的可视条件下,引导血管导管与其一同循血管走行行进,完全不需使用传统介入治疗中的X射线及金属导丝,仅使用超声仪及血管导管便可,可在普通病房中使用,避免医务人员及患者受到X射线的损害,同时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便于操作和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经皮超声引导血管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经皮超声引导血管导管中微型超声探头由血管导管前端开口处探出时的示意图。
图中各标记如下:
1超声仪、2信号传输导线、3血管导管、4微型超声探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庞兴学;周玉杰;王显,未经庞兴学;周玉杰;王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425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