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盖锁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42628.7 | 申请日: | 2014-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830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发明(设计)人: | 伊藤芳史;北村敏宏;丹羽巧;清水辰弥;野村祐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E05B83/34 | 分类号: | E05B83/34;E05B8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尹文会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锁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利用马达驱动在锁定车辆的盖的锁定位置与解除该锁定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锁定部件的盖锁定装置,特别涉及对设置于在里侧具有车辆的加油口、受电连接器、其它能量取得部的凹部的盖进行锁定的盖锁定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的盖锁定装置,公知有在将马达的动力传递到锁定部件的动力传递路径设置蜗杆和蜗轮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06437号公报(图3)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盖锁定装置中,例如,在锁定部件与外壳之间夹有砂粒等异物而增大使锁定部件移动的阻力,马达的输出随之增加,这样的话产生的问题是,蜗轮以从蜗杆脱离的方式变形,蜗轮与蜗杆的啮合脱落,无法将马达的输出维持在高扭矩区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将马达的输出维持在高扭矩区域的盖锁定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的盖锁定装置具备:外壳,其固定于车辆;锁定部件,其组装于外壳,在锁定车辆的盖的锁定位置与解除该锁定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动;马达,其组装于外壳,对锁定部件进行驱动;组装于外壳并且通过相互啮合而将马达的动力传递到锁定部件的蜗杆和蜗轮;轮侧壁,其设置于蜗轮的外缘部,通过将带板弯曲为圆弧状或者圆状而形成,该轮侧壁在外侧具有与蜗杆啮合的齿轮部,在内侧具有朝向蜗轮的中心侧的齿轮里侧面;以及变形限制突部,其设置于外壳,至少一部分位于将蜗杆与蜗轮的啮合部和蜗轮的旋转中心连结所得的线上并与齿轮里侧面邻接,从而限制轮侧壁向内侧的移动。
根据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盖锁定装置中,蜗轮为扇形形状。
根据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盖锁定装置中,变形限制突部对置配置在轮侧壁的相对于齿轮部与蜗杆啮合的位置的正后方位置。
根据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盖锁定装置中,具备:转动限制壁,其从轮侧壁向内侧延伸;止动突部,其从外壳的内表面突出,与转动限制壁抵接来限制蜗轮的旋转范围;缓冲部,其设置于止动突部,与转动限制壁抵接而弹性变形;以及变形限制突部,其在蜗轮的径向上相对于止动突部在远离蜗轮的中心的一侧相邻配置,在缓冲部变形一定量以上的情况下与转动限制壁抵接。
根据技术方案5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盖锁定装置中,具备:中心突部,其设置于止动突部,并且以与外壳的内表面成为一体的方式突出;缓冲部由弹性体制成,并且与中心突部的外侧嵌合,变形限制突部与缓冲部邻接或者接触,限制缓冲部被转动限制壁按压而向外侧鼓出的量。
[技术方案1以及2的实用新型]
在技术方案1的盖锁定装置中,使与设置于蜗轮的外缘部的轮侧壁中靠齿轮部的里侧的齿轮里侧面邻接来限制轮侧壁向内侧的移动的变形限制突部从外壳的内表面突出,所以能够防止蜗轮以脱离蜗杆的方式变形而使蜗轮与蜗杆的啮合脱落的情况。由此,能够将马达的输出维持在高扭矩区域。
[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
在技术方案2的盖锁定装置中,蜗轮为扇形,所以与圆形的情况相比盖锁定装置整体小型化。
此外,使蜗轮为扇形,与圆形的情况相比,难以防止因蜗轮的朝向旋转轴向的面与外壳的滑动接触产生的倾斜,所以蜗轮容易从蜗杆脱离,蜗轮与蜗杆的啮合也容易分开。因此,在蜗轮为扇形的情况下,与蜗轮为圆形的情况相比,本申请实用新型的构造更有效。
[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
变形限制突部如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那样优选为对置配置在轮侧壁的相对于齿轮部与蜗杆的啮合位置的正后方位置,但也可以在其正后方位置的附近对置配置。另外,只要能够限制蜗轮从蜗杆脱离而变形,则也可以在轮侧壁中与远离啮合位置的正后方位置的位置对置配置。
[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
在技术方案4的盖锁定装置中,若使蜗轮朝一个方向旋转,则蜗轮的转动限制壁与设置于外壳的转动限制突部的缓冲部抵接,由此限制蜗轮的旋转范围。而且,在缓冲部通过与转动限制壁的抵接而变形一定量以上的情况下,变形限制突部与转动限制壁抵接,从而防止缓冲部的过度变形。
[技术方案5的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信精机株式会社,未经爱信精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426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驾驶室门通风机构
- 下一篇:一种自然电流测井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