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起飞触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42847.5 | 申请日: | 2014-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159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8 |
发明(设计)人: | 田宇;朱晓蕾;吴灿;李晓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H3/34 | 分类号: | H01H3/34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安丽 |
地址: | 10085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起飞 触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起飞触点装置,属于运载火箭、战略战术武器系统控制电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热在航天领域中,起飞触点装置是箭(弹)判定起飞状态的一个常用器件,起飞触点通过外部压杆行程的变化控制内部单组或者多组接点的导通状态,实现对箭(弹)体发动机点火后箭(弹)体相对地面位置状态变化的判断。起飞触点的起飞信号输出在设计中一般作为弹上火工品配电的必要条件,因此该信号的输出比较敏感,需要在设计中保证该信号不误发。在热发射条件下,由于缺少发射筒的存在,箭(弹)体在起竖过程中,难以保证起飞触点压杆的行程保持不变,无法保证起飞信号的全程可靠监测,因此传统的起飞触点结构形式无法满足当前设计的使用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起飞触点装置,保证对起飞信号的可靠监测和发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起飞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棘轮结构、弹簧压紧结构和触点结构,其中棘轮结构包括转子、轮槽和压帽,转子为圆柱盘形,盘形底部设有锯齿卡槽,压帽一端面设有与转子盘形底部配合的锯齿卡槽,转子的盘形侧壁设有可使转子转动的轮槽;触点结构包括两个电极,弹簧压紧结构一端与转子的盘形顶部刚性连接,弹簧压紧结构另一端顶住触点结构电极一端的弹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不需要外界力长时间压住压帽,保证起飞信号的全程可靠监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棘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叙述。
一种起飞触点装置,包括棘轮结构1、弹簧压紧结构2和触点结构3,其中棘轮结构1包括转子4、轮槽5和压帽6,转子4为圆柱盘形,盘形底部设有锯齿卡槽,压帽6一端面设有与转子4盘形底部配合的锯齿卡槽,转子4的盘形侧壁设有可使转子4转动的轮槽5;触点结构3包括两个电极,弹簧压紧结构2一端与转子4的盘形顶部刚性连接,弹簧压紧结构2另一端顶住触点结构3电极一端的弹片。
当压帽6上下运动时,转子4会向单个方向间歇转动,与轮槽5配合的外部结构侧壁上存在两组槽,一组深一组浅,轮槽5上的凸台交替卡进深或浅的槽中,压帽6通过弹簧压紧结构2控制压弹的行程,从而实现对触点机构3两个电极信号状态的切换。压帽6压下时,推动转子4压下弹簧压紧结构2;轮槽5上的凸台卡进浅槽内,触点结构3电极一端与另一端接触,触点结构处于压合状态,此时压帽3与转子1没有受力接触,再次压下压帽3之前,压帽3处于自由状态,不必如传统触点结构那样,整个过程压帽3都一直被压紧;再次压下压帽3,轮槽5上的凸台卡进深槽内,触点结构3电极一端与另一端分离,触点结构3处于断开状态。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起飞触点装置安装在弹体尾端,作为起飞信号监测使用,起飞触点装置装弹状态后为自由伸长状态,此时输出状态为断路,弹体装车后平躺运输和贮存时,要求按下压帽3一次,确保输出为断路。弹体起竖后压帽3与车上压板接触后压合,此时输出为断路,弹体起飞后压帽3为自由伸长状态,此时输出为通路。压帽3输出设计为双回路输出,两个回路输出状态一致。
本实用新型未公开技术属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常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4284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