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45063.8 | 申请日: | 2014-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637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孔钊;郭宁;高向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科瓴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00 | 分类号: | F01M11/00;F01M1/04 |
代理公司: | 苏州慧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9 | 代理人: | 丁秀华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程 发动机 润滑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背景技术
以草木为对象的手提式割草机(剪切机)和背负式作业机,此类手提式或者背负式作业机的发动机广泛使用传统的二冲程和四冲程小型通用发动机。但是由于二冲程发动机会产生很多污染,在污染物排放规定变的越来越严格的社会背景下,将驱动源从二冲程更换为四冲程发动机的需求日益提高。然而,四冲程发动机具有更复杂的润滑系统,造成了发动机在以倾斜角度运行时润滑效果不明显的缺点,因此,润滑成为了每个发动机厂商主要设计的问题。
目前,一份授权公告号为CN 1080817C的专利文件揭示了一种发动机中的润滑油雾生成装置,其采用结构简单的甩油环使在发动机的任何工作位置,都可以有效的溅发蓄油腔中的润滑油,其中甩油环包含一装配在曲轴或和曲轴相连的工作旋转轴上的轴套,从该轴套伸出两个溅发叶片,蓄油腔中的润滑油可以仅仅通过两个溅发片被有效的溅发,从而形成良好的油雾。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证明,按此该专利方式设计的发动机存在太宽,太重,成本太高的不足之处。另外FUJI ROBIN的US6213079示出了带有较为复杂的润滑系统的发动机,特别是气缸体上有较为复杂的油路管道,使加工复杂,成本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同一申请人已在专利申请号为201320302656.X的专利申请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具有良好润滑效果,结构简单,低成本,并且还能够使发动机在倒立或倾斜状态下都能保持正常的润滑功能的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但是该润滑系统中的第三输油通道过于伸入分配室,使得分配室内的润滑油极易进入凸轮室,以至于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润滑油消耗量比较大的缺点,因此有必要改进该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改进的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其可以降低润滑油的消耗量。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所述四冲程发动机包括:
油盘,用于储存润滑油;
曲轴室;
凸轮室;
摇臂室;以及
分配室,其与油箱相连通,用于将油气混合物分离成油雾和液态油,以及用于对进入油箱和凸轮室的油量进行分配;
所述润滑系统包括:油盘与曲轴箱通过供油通道连通,并在供油通道中设置第一单向阀;曲轴箱与分配室通过第一输油通道连通,并在第一输油通道中设置第二单向阀;凸轮室与摇臂室通过第二输油通道连通;以及摇臂室与曲轴箱通过至少一个回油通道连通,并在回油通道中设置第三单向阀;
所述分配室包括出油孔,该出油孔设置在分配室的顶面,润滑油通过该出油孔进入凸轮室内。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如下附属技术方案:
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分配室与凸轮室之间的第三输油通道,该第三输油通道包括进油孔,该进油孔即为分配室的出油孔。
所述分配室还包括回油孔,该回油孔设置在分配室的底部,润滑油通过该回油孔进入油盘内。
所述至少一个回油通道的数量为两个,且每个回油通道内设置第三单向阀使得润滑油只能从摇臂室流回曲轴室。
所述四冲程发动机还包括气缸和气缸座,所述供油通道至少部分由气缸和气缸座拼接形成。
所述四冲程发动机还包括空滤器,摇臂室与空滤器通过通气路连通。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揭示了一种改进型的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该四冲程发动机的分配室包括出油孔,该出油孔设置在分配室的顶面,润滑油通过该出油孔进入凸轮室内。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润滑油从分配室进入凸轮室的难度增大,从而可以降低润滑油的消耗量。
附图说明
图1是对应于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四冲程发动机的剖视图。
图2是沿着图1中E-E线的剖视图。
图3是对应于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气缸座的仰视图。
图4是对应于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气缸座的剖视图。
图5是对应于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气缸座的局部立体图。
图6是对应于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分配室底盖立体图。
图7是对应于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润滑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非限制性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科瓴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科瓴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450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汽油发动机系统的正负压发生及利用装置
- 下一篇:流量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