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房顶隔音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50581.9 | 申请日: | 2014-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860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0 |
发明(设计)人: | 沈阿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阿宝 |
主分类号: | E04B9/00 | 分类号: | E04B9/00;E04B9/02;E04B9/06;E04B9/26;E04F13/072;E04F13/075;E04F17/04 |
代理公司: | 湖州金卫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2 | 代理人: | 裴金华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房顶 隔音 结构 | ||
1.一种房顶隔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吊顶模块(D),所述吊顶模块(D)的上方设置有隔音板(A),所述隔音板(A)的上方设置有气流通道(F),所述气流通道(F)一侧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的后端通过消音风道(B)连接静音风机(E),所述进风口的对侧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的另一端连接有所述的消音风道(B),所述的吊顶模块(D)通过消音龙骨(C)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房顶隔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音板(A)包括多个减震隔板(A1),所述减震隔板(A1)包括设置在表面的外板(A10)与设置在内部的内板(A2),上下相邻两块所述的内板(A2)之间设置有空隔段(A4),左右相邻的两块所述的内板(A2)之间设置有空槽(A3),所述空槽(A3)穿过所述外板(A10),所述内板(A2)朝向空槽(A3)的面弧形凸起形成可以将从下至上传来的声波震动分开,将从所述空隔段(A4)中传出的声波震动进行反射的弧形反射段(A7),所述内板(A2)朝向所述空隔段(A4)水平的设置有可以将声波震动进行垂直反射的水平反射段(A6)以及可以将声波震动进行斜射的斜射反射段(A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房顶隔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消音风道(B)包括设置在管道内侧的消弱装置(B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消弱装置(B1)包括设置在风道内表面,用于减缓气流对风道内壁的冲击产生的震动的减弱层(B2),所述减弱层(B2)上设置有用于将正面流动的气流通道变小同时将正面流动的气流的一部分使之向上流动形成涡流的阻流装置(B3),所述的阻流装置(B3)以螺旋形分布在风道内侧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房顶隔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消音龙骨(C)包括龙骨(C1)与吊筋(C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龙骨(C1)包括上龙骨(C101)与下龙骨(C102),所述的下龙骨(C102)中部凸起形成用以与所述上龙骨(C101)紧固连接的固定部(C103),所述下龙骨(C102)的两边部分别向两侧延伸形成用以安放吊顶板的托举部(C104),所述上龙骨(C101)的中部向下凸起形成所述的固定部(C103),所述上龙骨(C101)的两边部向下延伸且在靠近所述托举部(C104)处向所述托举部(C104)延伸方向延伸形成用以与所述托举部(C104)配合夹紧吊顶板的夹紧部(C105),所述托举部(C104)与所述夹紧部(C105)的表面均设置有消音层(C3),所述固定部(C103)的表面设置有所述消音层(C3),所述上龙骨(C101)的固定部(C103)的消音层(C3)与所述下龙骨(C102)的固定部(C103)的消音层(C3)之间设置有减震弹簧(C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房顶隔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吊顶模块(D)包括面板(D1)与固定板(D2),所述的固定板(D2)包括背板(D201)与圆型卡板(D202),所述圆型卡板(D202)设置在面板(D1)一侧,所述的背板(D201)设置在面板(D1)相对一侧,所述的圆型卡板(D202)与所述的背板(D201)之间设置有弹性填充层(D3),所述的背板(D201)与所述的面板(D1)之间设置有所述的弹性填充层(D3),所述的面板(D1)与所述的背板(D201)之间通过可连接卡锁(D4)可拆卸连接,所述的连接卡锁(D4)包括设置在所述面板(D1)背部的卡件(D401)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板(D2)上的卡套(D402),所述的面板(D1)为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房顶隔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射反射段(A5)的底端与所述水平反射段(A6)的后端连接,所述斜射反射段(A5)的上端与所述水平反射段(A6)的前端之间设置有微调反射段(A11),上下相邻的两块所述内板(A2)的所述微调反射段(A11)的反射平面互相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房顶隔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流装置(B3)朝向出风处一侧的表面呈弧线形,所述的阻流装置(B3)朝向进风处一侧呈90°弯曲形成能使气流向上的引导部(B4),所述的引导部(B4)的前端设置有自所述引导部(B4)的前端向上延伸并且向后倾斜的斜坡部(B5),所述的引导部(B4)与所述的斜坡部(B5)构成中间空洞能是气流产生涡流转弯的涡流部(B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阿宝;,未经沈阿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5058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