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干式双螺杆真空泵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54207.6 | 申请日: | 2014-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275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发明(设计)人: | 单晓雯;张健中;佟晓慧;李俊杰;周金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04C29/04 | 分类号: | F04C29/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张惠明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干式双 螺杆 真空泵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干式双螺杆真空泵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干式双螺杆真空泵是不需要液体密封的一种变容积泵,具有环境友好、真空度高,相对于水环机组功率较小等特点,因此被广泛用于石油石化行业、半导体行业以及食品行业等需要清洁真空环境的工艺场合。但是干式真空泵在抽真空时会散发大量的热,有很大一部分热量会传导到泵体上,因此需要在工作的过程中对真空泵进行冷却,以保护真空泵及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CN 201407147Y公开了一种真空泵的冷却装置,仅针对真空泵壳体冷却提出的技术方案,没有涉及到轴心冷却的技术方案。CN 102220980A公开了一种干式真空泵设备及冷却干式真空泵设备的方法,可用于连续冷却真空泵、电机等,不与真空泵直接接触,不适合大功率的真空机组冷却。CN101660532A公开了一种多级干式真空泵的水冷系统,针对电机进行冷却,未对泵体内部直接冷却。目前已申请的专利中尚无一种对干式双螺杆真空泵同时进行夹套冷却和轴心冷却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干式双螺杆真空泵运行安全系数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干式双螺杆真空泵冷却装置。该装置具有保证干式双螺杆真空泵运行安全系数较高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干式双螺杆真空泵冷却装置,包括冷却液罐(4)、真空泵(18)、换热器(21),其特征在于冷却液罐(4)的冷却液出口管线经冷却液泵(8)后分为至少两路,一路与真空泵(18)上的夹套冷却液注入口N1相连,另一路与真空泵(18)上的轴心冷却液注入口N4相连,真空泵(18)上的夹套冷却液出口N3和轴心冷却液出口N6通过管线与换热器(20)的管程入口相连,管程出口与冷却液罐(4)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真空泵(18)与电机(19)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换热器(20)上设有风扇(23),风扇(23)与驱动电机(22)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冷却液罐(4)上设有液位计(2)、储罐示镜(6)、温度计(3),顶部设有冷却液加注口(1),底部设有导淋管(5)。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冷却液罐(4)的冷却液出口管线上设有压力表(9)、流量计(11)和单向阀(10),与真空泵(18)上的夹套冷却液注入口N1相连的管线上设有管道示镜(13)、电磁阀(14),与真空泵(18)上的轴心冷却液注入口N4相连的管线上设有管道示镜(16)、电磁阀(17)。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真空泵(18)上的夹套冷却液出口N3和轴心冷却液出口N6与换热器(20)的管程入口之间的管线上设有温度计(20)。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换热器(20)为翅片式换热器。
本专利提供一种干式双螺杆真空泵冷却装置,可以同时对真空泵进行夹套冷却和轴心冷却,解决了真空泵运行时的温升问题,具有干式双螺杆真空泵运行安全系数较高的优点,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装置的流程示意图。
图1中,1-冷却液加注口;2-液位计;3-温度计;4-冷却液罐;5-导淋管;6-储罐示镜;7-电动阀门;8-冷却液泵;9-压力表;10-单向阀;11-流量计;12-球阀;13-管道示镜;14-电磁阀;15-球阀;16-管道示镜;17-电磁阀;18-真空泵;19-电机;20-温度计;21-换热器;22-驱动电机;23-风扇。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阐述,但不仅限于本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如图1所示的装置上,包括冷却液罐4、真空泵18、换热器21,其特征在于冷却液罐4的冷却液出口管线经冷却液泵8后分为至少两路,一路与真空泵18上的夹套冷却液注入口N1相连,另一路与真空泵18上的轴心冷却液注入口N4相连,真空泵18上的夹套冷却液出口N3和轴心冷却液出口N6通过管线与换热器20的管程入口相连,管程出口与冷却液罐4相连,所述换热器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542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首级叶轮双吸式轴向剖分两端支撑多级离心泵
- 下一篇:涡旋式压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