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田储罐呼吸气无动力采样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60799.2 | 申请日: | 2014-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657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孙恩呈;王志强;袁新;张琼;樊娜;王巧凤;宋泓霖;席琦;吴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技术检测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1/22 | 分类号: | G01N1/22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4 | 代理人: | 董庆田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田 呼吸 动力 采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采集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油田储罐呼吸气无动力采样器。
背景技术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油气田及石油化工企业的主要废气污染物。油田储罐呼吸气是油田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在油田储罐呼吸气的监测中,由于缺乏标准规范,呼吸气的样品采集存在较多的问题。受呼吸阀的限制,无法从呼吸阀的呼吸口处采集到有代表性的样品。目前的做法是从罐顶量油口处测量气体流速,从量油口处用针筒抽吸的方法采集样品。这种采样方式存在诸多的弊端,一是储罐内的油气状态和量油管内的油气状态不一致,取样没有代表性。二是从量油口处测量气体流量,受储罐顶部风大的影响,测量数据准确性差;从量油口处用抽吸的方法采集样品,样品采集器中混入太多的空气,影响分析准确性。目前的做法无法满足环境监测的需求,现场无法取到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而且储罐使用的呼吸阀种类不同,大小不一。因此,需要一种现场使用的简易装置,能够从罐顶呼吸阀的呼吸口处采集到废气样品,以确保监测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油田储罐呼吸气无动力采样器,安全性高,密封性好,拆装方便。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油田储罐呼吸气无动力采样器,包括双口圆筒采集瓶、L型管、直型管,所述括双口圆筒采集瓶连通在L型管的竖向开口端,所述L型管的横向开口端与直型管连接,所述直型管的另一端连接气体收集管,所述气体收集管上设置有用来和储罐圆形呼吸阀呼吸口进行密封连接的密封环。
所述密封环能通过密封环开口处展开。
所述L型管与直型管通过密封法兰连接。
所述密封法兰上固定有通往L型管、直型管内部的测速仪。
所述L型管的横向管上设置有测速探头插孔。
所述L型管的竖向管内部设置管内挡板,并且该挡板位于双口圆筒采集瓶下方。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安全性高,该装置无电子设备等,均为连接件,工作时不会产生电火花,满足油田防爆要求。
2、使用软性密封环用与圆形呼吸阀呼吸口连接密封,适用于不同尺寸大小的呼吸阀,密封性好,确保了采集样品的代表性。
3、该装置工作时安装与拆卸方便,减少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4、装置简单,性能可靠,操作维护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油田储罐呼吸气无动力采样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气体收集管;2为密封环;3为密封环开口;4为直型管;5、7为密封法兰;6为测速仪; 8为测速探头插孔;9为L型管;10为双口采样瓶; 11为管内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配合附图说明如下,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参照附图1,油田储罐呼吸气无动力采样器,包括双口圆筒采集瓶10、L型管9、直型管4,所述括双口圆筒采集瓶连通在L型管的竖向开口端,所述L型管的横向开口端与直型管连接,所述直型管的另一端连接气体收集管,所述气体收集管上设置有用来和储罐圆形呼吸阀呼吸口进行密封连接的密封环2。所述密封环能通过密封环开口处3展开。所述L型管与直型管通过密封法兰5、7连接。所述密封法兰上固定有通往L型管、直型管内部的风力测速仪6。所述L型管的横向管上设置有测速探头插孔8。所述L型管的竖向管内部设置管内挡板11,并且该挡板位于双口圆筒采集瓶下方。
由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首先通过密封环2在密封环开口处3将储罐圆形呼吸阀呼吸口与本采样器密封连接,密封后废气进入气体收集管1,随后气体进入直型管4,再通过法兰5、7固定的测速仪6,通过测速仪测出其流速(在风力测速仪6无法准确计量时,用测速探头通过测速探头8插孔测量气体流速)。气体继续进入L型管9出气,通过管内挡板11进入双口圆筒采集瓶10采集样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其他运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精神的等效变化,均应俱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技术检测中心,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技术检测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607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