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尘鼻塞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63348.4 | 申请日: | 2014-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336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何灌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灌昌 |
主分类号: | A62B23/06 | 分类号: | A62B2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商专永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0 | 代理人: | 高之波;邬玥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尘 鼻塞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体呼吸道保护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直接与鼻腔接触以有害物质的防尘鼻塞。
背景技术
口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防尘、防菌的常见用品,其结构通常为布或其它纺织物,通过挂绳挂在双耳上或直接系在头后达到固定的目的,其虽然对风沙、病菌等有害物质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但大多数口罩都为单一的布结构,防护效果一般。目前有一些口罩在结构上也增加了防护层,但是并没有直接标靶式的对病毒进行防护,另外口罩的佩戴不仅不美观,而且对日常生活也带来了诸多不变,由于口罩遮挡了口鼻位置,对说话交流,吃饭喝水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针对口罩的不足之处,人们开发了可以纳入鼻腔中的防尘装置。该装置不用遮挡脸部和嘴巴,因而更加美观和方便,越来越被大部分人所接受。如中国专利201020645905.1公开了一种空气过滤鼻环,它包括两个鼻环、两个过滤片和一个夹环,所述的鼻环具有鼻孔的形状,一具有与鼻子中隔匹配弧度的夹环连接二个鼻环,鼻环内装填有过滤片,鼻环上还带有横条以使过滤片具有附着处,具有体积小巧、携带容易和使用方便的特点,它可以过滤被污染的空气,不会像口罩那样造成呼吸困难。但是该空气过滤鼻环仅仅使用两个过滤片作为滤材,过滤除尘的效果较差,仅能够滤除较大颗粒的灰尘,对于PM2.5等较小颗粒的灰尘基本没有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尘鼻塞,其可以滤除包括PM2.5等小颗粒灰尘在内的大部分灰尘和包括二氧化硫,氨或有机溶剂等有害气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防尘鼻塞,包括两个鼻塞部和将两个鼻塞部相连接的连接部,鼻塞部与连接部内部相连通,鼻塞部内部填充有第一滤材,连接部内部填充有第二滤材,鼻塞部外缘形状与鼻腔相匹配,连接部为柔性且可以透气。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防尘鼻塞,使用时,先将连接部弯折,再将两个鼻塞部插入鼻腔内,由于鼻塞部外缘形状与鼻腔相匹配,防尘鼻塞即可固定在鼻腔内。呼吸时,空气经过第二滤材和第一滤材的过滤和吸附,可以除去包括PM2.5等小颗粒灰尘在内的大部分灰尘和包括二氧化硫,氨或有机溶剂等有害气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滤材为无纺布、纤维布或者海绵等纤维滤材,第二滤材为无纺布、纤维布或者海绵等纤维滤材或者活性炭或者硅藻土等颗粒滤材中的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鼻塞部还设有防滑部,防滑部沿鼻塞部外周设置。由此可以避免防滑鼻塞由于呼吸力度过大而从鼻腔中脱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部内部还设有塑形条。塑形条由可塑性塑料条或者金属条制成,可以固定在连接部周壁,也可以直接放在第二滤材内。由此在弯折连接部之后,塑形条可以将连接部的形状保持恒定,避免了由于连接部或者第二滤材的弹性使两个鼻塞部分开,从而导致佩戴不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中部设有进气口。大部分空气可以进气口进入,行程中通过较多的第二滤材,由此提高了第二滤材的使用效率,过滤的效果更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滤材为负载有纳米银或者纳米二氧化钛的纤维滤材或者颗粒滤材。由此,第二滤材还可以除灭有害细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防尘鼻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防尘鼻塞的剖面图。
图3为图1所示防尘鼻塞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的防尘鼻塞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实施方式的防尘鼻塞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防尘鼻塞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图1至图3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防尘鼻塞。如图所示,该装置包括两个鼻塞部1和将两个鼻塞部1相连接的连接部3。鼻塞部1与连接部3内部相连通。鼻塞部1内部填充有第一滤材2,连接部3内部填充有第二滤材4。鼻塞部1外缘形状与鼻腔相匹配,连接部3为柔性且可以透气。
鼻塞部1还设有防滑部11,防滑部11沿鼻塞部1外周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滤材2为海绵,第二滤材4为负载有纳米银的活性炭。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第一滤材2还可以为无纺布或者纤维布等纤维滤材,第二滤材4可以为无纺布、纤维布或者海绵等纤维滤材,也可以为硅藻土等颗粒滤材。第二滤材4还可以负载纳米二氧化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灌昌,未经何灌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633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