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异形防护结构的手机触摸屏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65031.4 | 申请日: | 2014-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293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张亮;甘海清;唐永;周书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安道电子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H04M1/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华奇信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8 | 代理人: | 宋建平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异形 防护 结构 手机 触摸屏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摸屏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异形防护结构的手机触摸屏。
背景技术
在智能手机的设计中,触摸屏已经替代按键,成为了人机交互的核心部件,即在液晶等显示元件的前面安装透光性的触摸屏,人们可以通过该触摸屏,一边对位于触摸屏背面的显示元件的显示内容进行视觉确认,一边利用手指或笔等方式按压触摸屏来进行操作。
按照触摸屏的工作原理和传输介质的不同,现有的触摸屏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式以及表面声波式,其中电容式触摸屏由于其灵敏性,因此比较多的运用在智能手机上,但是现有的电容式触摸屏有分辨率、精度、透光率、耐用及可靠等方面的问题;而且手机屏幕尺寸越来越大,在使用过程中,手机不慎滑落,极易使手机屏幕破裂,
究其原因主要是屏幕尺寸变大,屏幕采用传统边框硬固定方式已经不适合,虽然触摸屏本
体通常覆盖有强化玻璃,但是振动时的应力往往不能及时传导,造成屏幕局部受力过大损
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异形防护结构的手机触摸屏,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异形防护结构的手机触摸屏,包括复合屏幕和与复合屏幕固定连接的缓震结构;所述的复合屏幕包括蓝宝石基板,蓝宝石基板的上表面设有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一透明导电层分别从蓝宝石基板左、右侧对应处引出第一电极、第二电极,蓝宝石基板的下表面设有第二透明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分别从蓝宝石基板前、后侧对应处引出第三电极、第四电极;在蓝宝石基板的四侧边缘设有多条带状的透明导线,分别用于连接第一至第四电极;所述的缓震结构包括减震盒、透明铭板和减震垫,减震盒贴合在透明铭板的下表面中部,减震垫分别固定在透明铭板上端面的两端并作为透明铭板与复合屏幕外壳固定连接的的第一结构支撑点;所述的复合屏幕通过透明光学胶体粘结在透明铭板上端面的凹槽内,在复合屏幕左右两端与透明铭板连接处设有楔形连接件,所述减震盒的下端面固定在电路板上,在减震盒两端、透明铭板的下端面上固定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和电路板间设置通过弹性导电橡胶柱连接。
进一步的,在所述蓝宝石基板和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设有抗反射层。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的上表面贴合有防静电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均包含了碳纳米薄膜,碳纳米管薄膜由多个择优取向排列的碳纳米管束组成。
进一步的,在柔性电路板和透明铭板之间设置有导光膜。
进一步的,所述的减震盒包括一个矩形空腔,空腔的上下侧壁间固定有弹性支承柱,弹性支承柱在空腔内均匀分布,作为透明铭板与复合屏幕外壳固定连接的的第二结构支撑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均包含了碳纳米薄膜,提高了触摸屏的耐用性,碳纳米管薄膜由多个择优取向排列的碳纳米管束组成,有效提高了点击的分辨率和精确性,并通过抗反射层,提升蓝宝石基板的透射率,从而达到更好的视觉感观;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的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电极的位置设置有效地减少了传统粗膜片电极较长所引起的操作位置的检测误差,操作更加可靠;同时,复合屏幕外壳的支撑点固定在不同的缓冲部件上,使得撞击时的形变力量不能沿单一缓冲部件传递,对屏幕直接造成影响,当形变能量沿减震盒传递时透明铭板起阻挡作用,当形变能量沿透明铭板传递时减震盒和弹性导电橡胶柱会吸收垂直于透明铭板的振动,抵消对复合屏幕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异形防护结构的手机触摸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复合屏幕外壳,2-减震垫,3-透明铭板,4-楔形连接件,5-防静电层,6-第一透明导电层,7-蓝宝石基板,8-抗反射层,9-第二透明导电层,10-减震盒,11-弹性支承柱,12-导光膜,13-柔性电路板,14-弹性导电橡胶柱,15-电路板,16-抗反射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安道电子化工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安道电子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650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