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直埋式管线隔震减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78421.5 | 申请日: | 2014-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540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8 |
发明(设计)人: | 刘威;李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L1/028 | 分类号: | F16L1/028;F16L1/06;F16L3/01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埋式 管线 隔震减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市政工程中的管线工程领域,具体的说一种涉及一种直埋式管线隔震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埋地管线是城市供水、供燃气管网的主要组成部分,管线破坏不仅会导致管线自身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地是会导致城市区域功能的丧失。但近二十年来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强烈地震中,城市供水、供燃气管网管线破坏严重,给灾后抢险救灾和灾后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震后的管网修复也需投入大量的资金。
地震作用下,埋地管线由于动力作用和地面大变形,会导致管体本身或者管段之间接口出现严重的破坏,供燃气管线的破坏还会引发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地震作用下,管线会和场地土一起运动,往往会因过大变形和应力而出现破坏。目前,减少地震作用下管线的破坏主要思路是“抗”的思路,也即通过提高管线自身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来减少破坏,包括:采用更高强度的材料、采用变形能力强的管线接头等等。这一思路往往会造成管线工程成本高、施工复杂。而从“防”的思路,也即减少管线地震反应的角度着手,通过发展管线的隔震减振装置实现地震下管线反应的大幅度降低,对于减小管线的地震灾害和降低修复费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埋式管线隔震减振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直埋式管线隔震减振装置,由第一半圆形PVC塑料管1、第二半圆形PVC塑料管2、第一突出翼缘3、第二突出翼缘4和螺栓5组成。其中:第一半圆形PVC塑料管1和第二半圆形PVC塑料管2连接,组成圆筒状结构,所述圆筒状结构用于包裹直埋式管线,所述圆筒状结构的内径比包裹的直埋式管线外径大2mm;所述第一半圆形PVC塑料管1两侧设有第一突出翼缘3,相应的,所述第二半圆形PVC塑料管2两侧设有第二突出翼缘4,且第一突出翼缘3和第二突出翼缘4的位置对齐,第一半圆形PVC塑料管1上的第一突出翼缘3和第二半圆形PVC塑料管2上的第二突出翼缘4通过螺栓5连接;所述第一半圆形PVC塑料管1和第二半圆形PVC塑料管2内壁上涂有润滑油。
本实用新型针对埋地管网中大量存在的直埋式管线,提出了一种减少其地震反应的隔震减震装置。发明的主要思想用涂有润滑油装置将直埋式管线与场地土隔绝。当发生强烈地震或者由于爆炸等产生的土体强烈振动时,土体会带动隔震减振装置运动。但由于隔震减振装置内壁涂有润滑油,装置与管线之间的摩擦很小,管线不会随着装置运动。因此,管线的变形和应力相应大幅度减小,从而减少地震和冲击作用下管线的破坏,保障直埋式管线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以及减小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隔震减震装置的第一半圆形PVC塑料管结构平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隔震减震装置的第二一半圆形PVC塑料管结构平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隔震减震装置的安装好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为第一半圆形PVC塑料管,2为第二半圆形PVC塑料管,3为第一突出翼缘,4为第二突出翼缘,5为螺栓,6为直埋式管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结合图1,本实用新型由两片第一半圆形PVC塑料管1和第二半圆形PVC塑料管2、第一半圆形PVC塑料管1带有螺栓孔的第一突出翼缘3、第二半圆形PVC塑料管2带有螺栓孔的第二突出翼缘4和连接两个半圆形PVC塑料管的螺栓5组成。
安装时,首先在第一半圆形PVC塑料管1和第二半圆形PVC塑料管2的内壁均匀涂上润滑油。然后,将第一半圆形PVC塑料管1放置在土中,保持第一突出翼缘3处于水平位置。接着将需要保护的直埋式管线6放置在第一半圆形PVC塑料管1上,并将第二半圆形PVC塑料管2反扣在需要保护的直埋式管线,并保证第一半圆形PVC塑料管1上的第一突出翼缘3和第二半圆形PVC塑料管2的第二突出翼缘4上的螺栓孔全部对齐。最后,用螺栓5通过螺栓孔将两个半圆形PVC塑料管紧密的连接起来,最终安装后的隔震减震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
采用这一装置,为了保证隔震减振效果,PVC塑料管的安装长度不得小于300m。对于跨越断层和液化区的管道,安装长度为断层和液化区长度加上两侧各100m。发生地震或者强烈冲击时,土体会带动隔震减振装置运动,但管线不会随着装置运动,有效地减少了管线的破坏,保证了管线的安全。
上述对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是为方便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而阐释的。对于熟悉本技术领域的相关人员,可以很容易对上述过程加以修改,并将此原理应用到其他实例中而不必重复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对于本实用新型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784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管道锁紧辅助治具及管道锁紧装置
- 下一篇:天然气发动机废气控制阀过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