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斜板沉淀池的翻斗式固液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83049.7 | 申请日: | 2014-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378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发明(设计)人: | 张春燕;毛祥;汪俊文;黄义松;陆会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宏士达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2 | 分类号: | B01D21/02;B01D2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黄***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斜板 沉淀 翻斗 式固液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液分离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带斜板沉淀池的翻斗式固液分离器。
背景技术
目前,微生物发酵和水处理对于固体的含水率和废水固悬物都有较高的要求,微生物固体发酵需要在较低的自由水含量的条件下进行,而生化处理废水则需要在低浊的条件下进行。单一传统的固液分离装置只能去除颗粒较大的固体物质,但仍含有大量的悬浮固体,不能满足生化处理用水的要求,这就增加了后续处理的难度,且极易造成设备堵塞的现象,降低使用寿命,增加成本。该实用新型是在公司原有专利(一种生态厕所用翻斗式固液分离器,授权号:ZL201220112091.4)基础之上,经过试验检测做出修改以后得到的,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固液分离的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单一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满足固液分离要求,且能长时间高效运行的带斜板沉淀池的翻斗式固液分离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案实现:在公司原有专利(一种生态厕所用翻斗式固液分离器,授权号:ZL201220112091.4)基础之上,经过试验检测做出修改以后得到的。包括进污口、翻斗、翻斗基座、滤液排出口、翻斗气缸、斜板沉淀池、 支架、插板阀气缸、固体排出口、曲柄、翻斗轴、插板轴和电子控制系统,其中斜板沉淀池还包括进水槽、出水槽、排渣口、插板阀和沉淀斜板,所述进污口在翻斗口的正上方,垂直放置,以防污液的外漏,所述翻斗通过曲柄固定在翻斗基座上,所述翻斗基座固定在支架上,所述滤液排出口下面连接斜板沉淀池,所述翻斗气缸通过翻斗轴与曲柄连接,用于控制曲柄的转动带动翻斗翻转,所述斜板沉淀池包括进水槽、出水槽、排渣口、插板阀和沉淀斜板,所述进水槽连接滤液排出口,所述出水槽设置在沉淀斜板的上部,保证出水水质,所述排渣口设在沉淀斜板的下方,所述插板阀连接插板轴和排渣口,所述插板轴与插板阀气缸相连,用以控制插板阀的移动,进而控制污泥的排出,所述沉淀斜板倾斜放置在沉淀池箱体中,悬浊液在沉淀斜板间分离得到上清液。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流程:固液混合物由所述进污口进入所述翻斗后,固液混合物会在此初步分离;所述电子控制系统控制沥水的时间,较大颗粒固体不能通过翻斗,所述曲柄拉动翻斗,使其完成倾倒动作,固体就会由固体排出口进入收集装置,而悬浊液由液体排出口流入进水槽,通过斜板间的空隙上溢,在这过程中固液会在沉淀斜板间进一步分离,清水由出水槽溢出,而污泥留在斜板上并在重力作用下下滑至排渣口,污泥的排出通过插板阀的移动控制,而插板阀的移动由插板阀气缸带动插板轴控制。
所述斜板沉淀池的进水槽设置在滤液排出口的正下方,且进水槽口径略大于滤液排出口口径;
所述沉淀斜板优选采用不锈钢设计,倾斜放置在沉淀斜板池的箱体中,倾斜角度50°~70°;
所述插板阀优选采用不锈钢材质做成,直径大于排渣口内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该分离器不仅在翻斗部分去除较大的固体颗粒,而且在斜板沉淀池中细小的固体颗粒进一步被分离,有效降低水中的悬浮固体含量,大大的提高了出水水质,为后续的水处理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处理后的水能达到循环使用的效果,降低了使用成本;另外,该装置是自动化控制实施的,减少了人力的投入,给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斜板沉淀池的翻斗式固液分离器装置实施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斜板沉淀池的翻斗式固液分离器装置斜板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进污口,2-翻斗,3-翻斗基座,4-滤液排出口,5-翻斗气缸,6-斜板沉淀池,7-支架,8-插板阀气缸,9-固体排出口,10-曲柄,11-翻斗轴,12-插板轴;601-进水槽,602-出水槽,603-排渣口,604-插板阀,605-沉淀斜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宏士达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合肥宏士达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830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