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葡萄酒分析用滴定管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84941.7 | 申请日: | 2014-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696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15 |
发明(设计)人: | 张予林;刘雪莹;张振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1/18 | 分类号: | G01N3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董芙蓉 |
地址: | 712100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葡萄酒 分析 滴定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葡萄酒分析用滴定管。
背景技术
滴定是葡萄酒分析检验中常用的操作,滴定分析是化学检验中最常用的技术,滴定装置是滴定分析的重要部分,关系到分析检验的准确性等方面。目前滴定分析常用滴定装置如下:
一:滴定管
滴定管是最简单也是最普遍的滴定仪器,具有造价便宜,适用性广等优点。由于滴定管普遍采用玻璃材料制成,滴定管大致可分为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两类。滴定管是容量分析中专门用于滴定的较精密的玻璃仪器属于量出式。随着对精度和方便的需求,滴定管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无阀滴定管
在其下端用一小段乳胶管将滴头与管身连接。在乳胶管内放一个刚好能堵住液体的小玻璃球,以作闭塞器。以用于碱性溶液的滴定,故称其为碱式滴定管。
(2)具阀滴定管
在其下部带有磨砂玻璃阀,用于酸性溶液、氧化性溶液和盐类溶液的滴定,故称酸式滴定管。
(3)自动补液滴定管
常见的有三路阀滴定管、三路阀自动定零位滴定管等。其原理是利用大气压力或重力作用将液体加入滴定管中,分为可定量或直接加入至零刻度,节约补液时间。
(4)微量滴定管
常见座式微量滴定管,用于高精度的滴定,它的标准溶液从自动加液漏斗加入,自下方进到管内。其管身相较于普通滴定管更细,在滴定和读数时能达到更加精确地滴定要求。
二:半自动滴定仪
具备电子显示屏,手工进行滴定后自动对滴定量进行度数,减少人工度数造成的误差,滴定终点需操作人员自己判断。可外接其他辅助设备如电磁搅拌仪、全自动电位滴定仪,部分可直接连接电脑或打印机。
三:全自动电位滴定仪
仪器滴定过程采集信号为0.1mV,滴定最小进给量可达到0.0025ml,比其他普通滴定仪进给为提高10倍左右。适用于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络合滴定和沉淀滴定等。相较半自动滴定仪使用全自动电位滴定仪在滴定过程中对于滴定终点的判断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并且最小进给量远远小于半自动滴定仪和传统玻璃类滴定管。滴定结果可传输至电脑或直接连接打印机进行打印。
近年来,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位滴定法在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各类滴定分析中应用更加广泛,一直受到广大分析工作者的关注。
常用滴定装置的问题:使用电子滴定装置可以提供更加简单的读数方法和滴定终点判断方法,大大的简化实验操作和对滴定操作人员操作能力的要求,但成本较高,且无法训练操作能力。
传统滴定管也有很多的限制,如滴定操作无法达到更高的精度,某些实验滴定终点难以判断。
常规的滴定管在操作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滴定过程易被烫伤
直接滴定法测定糖的实验的滴定过程中,由于滴定需要在加热过程中进行,传统的方法导致手持部分温度过高,导致手部易被烫伤。经过实验测量,滴定过程中,锥形瓶瓶口温度高达100℃。使用碱式滴定管时,手持部位温度达到50℃。从理论上说,只要皮肤温度超过热阈值43℃,就可能对皮肤造成损害,且皮肤的热损伤程度与热源温度和热源接触皮肤的时间有密切关系,当皮肤长时间接触热阈值以上的较低温度依然可以引起损害较深的烧伤。实验中手持部位温度达到50℃,正常滴定时间两分钟,皮肤将出现刺痛感,操作不当或操作过慢便会引起皮肤损伤。
(2)使用手套操作带来的不便
直接滴定法中,由于高温操作,操作者需要佩戴手套等进行防护,厚重的手套又会影响对滴定管中玻璃球的控制能力,造成操作不便。
(3)手持滴定管造成的疲劳
手持碱式滴定管进行滴定,长时间对实验操作者的肩颈部造成压迫,易产生颈肩酸痛等情况。
(4)滴定控制操作不易
传统滴定管使用玻璃珠或玻璃阀进行操作,须多次操作的经验才能较为熟练的进行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由于在葡萄酒分析中使用的传统滴定管时,存在以下缺点:
热滴定时,由于正对电炉,手部易烫伤,同时有蒸汽上升,容易在滴定管产生气泡,造成滴定读数不准确;
如用碱式滴定管,滴定管底部玻璃珠,位置容易滑动,同时长时间捏玻璃珠操作,容易疲劳;
如用酸式滴定管,滴定管的控制阀受热后,不易拧动;
滴定时需要不停补充滴定液,耽误测定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8494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