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隐形义齿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88501.9 | 申请日: | 2014-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190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郭大鹏;张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赢冠义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C13/087 | 分类号: | A61C13/08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隐形 义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隐形义齿。
背景技术
义齿是牙齿脱落或拔除后,为恢复咀嚼、美观、发音等功能所镶补的假牙,义齿主要用于替代和行使缺失的天然牙齿功能,因此在牙齿缺失或由于事故导致牙齿严重受损时,义齿就派上了用场。传统的金属支架修复技术着重于平衡固位的稳定性和支持力,且设计复杂。传统金属卡环式义齿,包含义齿、义齿基托及固定义齿基托的金属卡环,金属卡环显而易见,影响牙齿的自然、美感;而且佩戴舒适感差,存在异物感,易破折,金属比较重,存在厚重感,而金属卡环对残牙的负担易造成扭力,导致基牙松动,甚至可能造成基牙脱落。
隐形义齿是活动义齿的一种,因其采用弹性树脂卡环,位于天然牙龈缘,仿真性好,故具有强度高、有适宜的弹性、较好的柔韧性和半透明性,其色泽接近天然牙龈组织,具有良好的仿生效果和很好的隐蔽性。目前现有的隐形义齿是通过弹性树脂基托360°包绕邻牙,将人工牙固位在树脂基托上来达到修复的目的。但弹性树脂基托会给邻牙带来偏离于牙体长轴的扭力,使基牙容易松动。覆盖于邻牙牙龈组织上的基托部分更易在龈缘处产生菌斑,使得牙周情况恶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隐形义齿,该义齿与人体牙龈色泽一致,逼真自然,且具有柔韧性好、轻便、舒适且高强度的特点,不会出现金属过敏。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新型隐形义齿,其特征在于,包括义齿基托、设置在所述义齿基托上的义齿本体,所述义齿本体上设有弧形槽和若干小孔,所述义齿基托通过义齿本体上的小孔与所述义齿本体熔接成一体,所述义齿基托的唇侧部位为开放式结构,唇侧牙龈缘可从所述义齿基托中露出。
所述义齿基托上还设有连接基牙的连接部,隐形义齿通过该连接部与基牙以卡扣的方式固定连接。
所述若干小孔设置在义齿本体的下侧,所述若干小孔之间贯通。
所述弧形槽内还设有填充物。
所述义齿基托采用热塑性弹性树脂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义齿没有使用金属卡环具有隐蔽性,自然、美观,义齿本体与义齿基托之间通过熔接的方式物理连接,牢固且紧密,能紧贴牙颈缘而无异物感,不粘牙,且强度高,不会产生金属过敏,非常舒适、轻便。本发明提供的隐形义齿的制作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隐形义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新型隐形义齿,包括义齿基托11、设置在义齿基托11上的义齿本体12,义齿本体12上设有弧形槽和若干小孔,义齿基托11通过义齿本体12上的小孔与义齿本体12熔接成一体,义齿基托11的唇侧部位为开放式结构,唇侧牙龈缘可从义齿基托11中露出。
优选的,义齿基托11上还设有连接基牙的连接部13,隐形义齿通过连接部13与基牙以卡扣的方式固定连接,连接部13用于进一步帮助连接固定隐形义齿与人体基牙。
优选的,所述的若干小孔设置在义齿本体12的下侧,所述的若干小孔之间贯通,以使义齿本体12与义齿基托11更加稳固紧密地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弧形槽内还设有填充物。
优选的,义齿基托11采用热塑性弹性树脂材料制成,热塑性弹性树脂材料可以是透明的树脂材料,也可以是半透明的材料,当选用半透明的热塑性弹性树脂材料时,该材料的透明度可根据患者牙龈的颜色深浅而改变。该材料具有高透明度,高弹性和轻薄的优点,在高温时熔化为液态,注塑填充义齿基托模型成型,并注入到义齿本体的小孔中,待冷却凝固时,义齿基托与义齿本体结成一体,牢固紧密。义齿基托与义齿牙冠之间采用这种熔接的方式物理连接,不需要影响美观的金属卡环,减轻了对残牙的负担,不会产生粘牙及金属过敏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赢冠义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赢冠义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885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