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歧管驳接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89051.5 | 申请日: | 2014-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399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夏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威纶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41/02 | 分类号: | F16L4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郭春远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歧管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系统管线的连接接设备装置,尤其是歧管驳接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液压管市场的迅猛发展,与之相关的核心生产技术应用与研发必将成为业内企业关注的焦点。了解国内外液压管生产核心技术的研发动向、工艺设备、技术应用及趋势对于企业提升产品技术规格,提高市场竞争力十分关键。
现有液压系统管线的连接接中的支架在需要设置歧管驳接时,没有合理的安装结构,装置结构复杂,体积和外形较大,影响系统的工作,制约液压工作系统性能的正常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歧管驳接支架,有效提升连接合理性能以及系统工作安全及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将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实现:包括承压锥口、支撑缸、支撑盘、导液腔、驳接口、径向歧管和底插接口;支撑缸底部安装底插接口,支撑缸内有导液腔,底插接口上部管壁径向连接径向歧管,径向歧管外侧开有驳接口,支撑缸顶端有承压锥口,支撑缸中部外壁垂直于支撑缸中轴固定支撑盘,导液腔连通承压锥口、底插接口和驳接口,其中承压锥口内沿向外扩展成喇叭锥口状,底插接口外径为支撑缸外径的1/3,底插接口和驳接口截面积之和与支撑缸内腔相同,支撑盘外径为支撑缸的2倍。
尤其是,承压锥口外壁厚度大于支撑缸壁的平均厚度,承压锥口外沿固定呈圆盘状的增强承插盘,该增强承插盘外径为支撑缸外径的1.5倍,增强承插盘外端边缘沿轴向突出。
尤其是,在底插接口内部通道壁上有底环台。
尤其是,与支撑缸底端连接底部增压接座,该底部增压接座的轴向厚度大于底插接口外径,底插接口同轴固定在底部增压接座中部。
尤其是,环绕在底插接口外壁的支撑缸缸体上均匀开有至少二个固定螺孔,这些固定螺孔中轴与支撑缸中轴平行。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效果:能够有效的提高系统安装精度,可以根据需要方便、灵活地来布置。操纵控制方便,可自行润滑,可实现大范围的无级调速,很容易实现直线运动,提高工作效率,重量轻、体积小、运动惯性小、反应速度快,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承压锥口1、增强承插盘2、支撑缸3、支撑盘4、导液腔5、驳接口6、径向歧管7、底环台8、底部增压接座9、底插接口10、固定螺孔11。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包括:承压锥口1、支撑缸3、支撑盘4、导液腔5、驳接口6、径向歧管7和底插接口10。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如附图1所示,支撑缸3底部安装底插接口10,支撑缸3内有导液腔5,底插接口10上部管壁径向连接径向歧管7,径向歧管7外侧开有驳接口6,支撑缸3顶端有承压锥口1,支撑缸3中部外壁垂直于支撑缸3中轴固定支撑盘4,导液腔5连通承压锥口1、底插接口10和驳接口6,其中承压锥口1内沿向外扩展成喇叭锥口状,底插接口10外径为支撑缸3外径的1/3,底插接口10和驳接口6截面积之和与支撑缸3内腔相同,支撑盘4外径为支撑缸3的2倍。
前述中,承压锥口1外壁厚度大于支撑缸3壁的平均厚度,承压锥口1外沿固定呈圆盘状的增强承插盘2,该增强承插盘2外径为支撑缸3外径的1.5倍,增强承插盘2外端边缘沿轴向突出。
前述中,在底插接口10内部通道壁上有底环台8。在底环台8上可以根据需要安装过滤、稳压以及密封部件。
前述中,与支撑缸3底端连接底部增压接座9,该底部增压接座9的轴向厚度大于底插接口10外径,底插接口10同轴固定在底部增压接座9中部。
前述中,环绕在底插接口10外壁的支撑缸3缸体上均匀开有至少二个固定螺孔11,这些固定螺孔11中轴与支撑缸3中轴平行。
本实用新型安装时,在底插接口10外壁上插套管路,然后以螺钉固定于底部增压接座9上,歧管管路驳接在径向歧管7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威纶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威纶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890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