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地震勘探震源的人工夯锤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96118.8 | 申请日: | 2014-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034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清;陆二男;熊永红;马圣敏;林永燊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147 | 分类号: | G01V1/14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1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地震 勘探 震源 人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用于地震勘探的震源,具体来说是一种人工夯锤,属于工程地球物理领域,主要用于勘探深度在50~100m浅层地震勘探。
背景技术
对于勘探深度在50~100m地震勘探震源,以往均是使用炸药雷管、空气枪、人工锤击震源、机械式冲击震源、落锤式震源,但炸药雷管、空气枪在购买、运输、储存与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便,且易带来安全隐患;人工锤击震源,如人工手持质量为6kg的榔头锤击垫板产生的弹性地震波能量无法满足100m勘探深度,且每次锤击的能量大小不一;重达几百公斤或者上吨机械冲击式震源过于笨重,不便于野外作业与运输。公开号为CN203673076U,公开日为2014年6月25日,发明名称为“一种落锤式地震勘探震源”,该申请案虽然能产生高能量地震波,且产生的地震波能量、频率大小均可调节,相对于机械冲击式震源体积小、质量轻,但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拆卸零件多且安装费时,对于勘探深度为50~100m的震源而言依旧较重,而且需要携带沉重的铅蓄电池,在野外勘探时,特别是翻山越岭时非常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且便于在山区搬运,可满足50~100米地震勘探所需能量要求的人工夯锤。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用于地震勘探震源的人工夯锤,所述人工夯锤包括平台、提手、连接杆、锤头、垫板;所述平台为矩形状,提手对称铰接在平台两侧,平台中心处开有圆形通孔,连接杆上端穿过圆形通孔,通过锁紧螺母和平台连接;锤头呈圆柱体状,锤头下端面为平面状,锤头的上端和连接杆的下端螺纹连接,锤头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触头,第一触头位于锤头高度的二分之一处;垫板呈矩形状,垫板短边侧壁设有第二触头,第二触头位于垫板短边侧壁高度的二分之一处。
所述锤头直径和锤头的高度比为1∶4。
所述夯锤的质量为65千克~75千克。
所述垫板的表面积与锤头底面面积比例为4∶1。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可替代炸药雷管、空气枪作为勘探深度在50~100m浅层地震勘探震源,提高了野外工作效率,保障了工作安全。
2.相对机械式冲击震源、落锤式震源而言更为轻便。由于采用了组接式的技术方案,在野外勘探时可将人工夯锤随时拆卸由不同的人员搬运,适合在地形复杂的地区使用。
3.克服了人工锤击震源能量不足的缺点,采集的地震波能满足勘探深度要求。
4.在使用震源时可快速组装,不影响勘探工期。
5.震源锤击时开门信号不存在延迟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采用本实用新型获取的地震波数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一种用于地震勘探震源的人工夯锤,所述人工夯锤包括平台1、提手2、连接杆3、锤头4、垫板5;所述平台1为矩形状,提手2对称铰接在平台1两侧,提手可自由转动,拆卸时可折叠在平台1上;平台1中心处开有圆形通孔,连接杆3上端穿过圆形通孔,通过锁紧螺母和平台1连接;锤头4呈圆柱体状,锤头4下端面为平面状,锤头4的上端和连接杆3的下端螺纹连接,所述锤头4直径和锤头4的高度比为1∶4,以确保锤头自由下落锤击垫板时锤击方向稳定,人工操作方便。
锤头4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触头,第一触头连接地震勘探仪器的开门信号线,第一触头位于锤头4高度的二分之一处,以确保连接线不易脱落或砸损;垫板5呈矩形状,垫板5短边侧壁设有第二触头,第二触头连接地震勘探仪器的另一开门信号线,第二触头位于垫板5短边侧壁高度的二分之一处,以确保锤击时触头不陷入地表下。所述垫板5的表面积与锤头4底面面积比例为4∶1,以确保锤击时垫板在不同地表条件下不易因锤击下陷,而导致采集信号质量降低。锤击时锤头4与垫板5短路触发开门信号。
所述人工夯锤的质量为65千克~75千克,以确保能满足浅层勘探能量要求。
如河南南水北调工程某工地现场,使用70Kg的人工夯锤进行三维浅层地震勘探,勘探深度要求为60m,其锤头高度与锤头直径为4∶1,垫板表面积与锤头地面面积比为4∶1,采集的地震波数据如附图2所示,图中检波器离炮点120m处依然可以看到清晰的初至信号,采集数据质量满足勘探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未经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961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