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散热型高温流体测试端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02239.9 | 申请日: | 2014-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691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15 |
发明(设计)人: | 温林翰;王博;涂小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中航传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D11/00 | 分类号: | G01D11/00;H05K7/2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张毓灵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散热 高温 流体 测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流体散热技术,涉及一种带有散热结构的高温流体测试端。
背景技术
在现实的使用过程中,流体的流动并不是在恒温或者低温环境下进行的,有很多情况是在高达几百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下工作,随着燃料和能源科技的发展,这种情况越来越多,需要对高温流体的物理特性进行直接测量的情况也越来越多。通常,由于芯片科技的限制,测量的电子和机械敏感元件在接触这种高温流体时因无法耐受如此高的温度,会失去工作特性。因此,在高温流体与敏感元件接触之前增加散热结构,将高温流体的温度降低为电子和机械敏感元件可疑承受的温度,就成最简洁、可行的解决方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散热结构的高温流体测试端,安装在高温流体系统各类测试元件与高温流体之间,用于降低个测试元件感受的流体温度,保证测试元件测试的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散热型高温流体测试端,其包括接头、支柱及散热结构,其中,接头设置在支柱顶端,二者内部连通形成高温流体通道,所述散热结构为设置在支柱表面的一组散热片阵列。
散热片与支柱为整体结构。
散热片为片状圆环形结构。
支柱外壁为多边形、内壁为圆形。
相邻散热片之间的间距不大于1mm。
散热片自身厚度不超过1mm。
散热片直径在20—40mm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散热型高温流体测试端整体结构为一个整体,经过电加工的方式成形。根据需散热的温度梯度,经过数据分析,通过增加或者减少散热片的大小和数量来调节散热的最后效果。散热通过支柱内壁的吸热和外表面的散热达到第一次散热,散发出来的热量再通过散热片达到第二次散热传递到外部环境中,其结构紧凑、体积小、散热效果明显、加工简单、整体性强度高,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散热型高温流体测试端整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B-B剖视图,
图中1是散热片,2是支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其是本实用新型散热型高温流体测试端整体结构以一组超薄圆环形片状散热片1为主要的散热结构,以外壁为多边形、内壁为圆形的支柱2为支撑和管道,两者为一个整体,整体材料为不锈钢,并通过机械加工的方式一体加工而成。由于散热片1和支柱2为一个零件,具有很好的整体结构强度和功能,从而其能够在高强度的力学环境中使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另外,为了保证散热性能,散热结构中的每个散热片的厚度很薄,不大于1mm,且相邻两个散热片平行叠放,且间隔很小,不大于1mm,另外,散热片直径较大,在20至45mm之间,优选32mm,以尽可能增加散热结构的散热面积,使其达到最强的散热效果。
另外,所述支柱2是一个外壁为多边形结构,至少为五边形结构,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六变形机构,以进一步提高了该结构的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性能,并且解决了因散热片1薄、间距小带来的加工困难的问题,采用多边形结构,以传统的机械加工方法就完成整体结构的加工。整体结构通过支柱2来的管路来进行流体的流动,在街头部位可以做成各种结构,使用范围广泛,适用于各种环境的测量。
本实用新型散热型高温流体测试端实际工作时,当高温流体流过支柱2内部管道时,由于热传导作用,流体的温度被支柱2吸收,并传递到支柱2得多边形外表面,通过多边形外表面传递到外部空气和散热片1上。散热片1为片状圆环形结构,从支柱2的多边形外表面传递过来的热量通过该结构逐步阶梯式的由内向外传递,在所在空间中形成由内向外的递减式温度场。当高温流体流动到位于支柱末端的电子和机械敏感元件时,温度已经大为降低,经实际验证,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可以降低流体温度至原来的40%-60%,特别是流体温度越高,降温效果越明显,有效的保护了电子敏感芯片,能够很好的满足实际使用要求,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中航传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武汉中航传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0223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管道流体监测系统
- 下一篇:一种数显式电动汽车仪表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