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酸化、负压返排一体化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03505.X | 申请日: | 2014-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670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15 |
发明(设计)人: | 刘晋伟;咸国旗;李常友;王宏万;丁晓芳;崔玉海;丁子峰;肖虎;常方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27 | 分类号: | E21B43/27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4 | 代理人: | 刘亚宁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酸化 负压返排 一体化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水井的酸化与返排解堵技术,具体地说是酸化、负压返排一体化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规酸化返排工艺包括混气(泡沫)、抽吸、洗井等,通常是先下入酸化管柱,酸化反应完成后起出酸化管柱,继续下入二次返排管柱进行残酸返排。由于返排不及时、成本高、抽吸能力不足、地面排替压力难控制等原因,无法将近井地带的残酸及其它污染物携到地面,引起二次污染,造成油水井生产能力下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酸化、负压返排一体化设备,正注酸液完成酸化,高压动力液反循环依靠负压解堵器的射流负压作用强力抽吸残酸等污染物,实现酸化与排酸解堵合二为一的功能,一趟管柱完成酸化及近井地带污染物返排到地面,抽吸能量强、返排及时,有效改善油水井酸化解堵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
该酸化、负压返排一体化设备包括伸入套管内部的油管,所述油管上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转换器、高压封隔器、负压解堵器,所述转换器所述油管内部空套的小油管连接至负压解堵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
所述转换器内部设置中心管并通过中心管与所述油管内部空套的小油管连接,小油管又通过负压解堵器的密封插管接至负压解堵器内部的扩散管上。
所述转换器上开设转换孔,所述高压封隔器上方的油管和套管之间的环空通过该转换孔以及中心管连通至负压解堵器;所述负压解堵器下方且油管底部设置井下流量压力计。
所述负压解堵器内部设置与扩散管连通的吸入口,且内部开设与吸入口连通的喷嘴。
所述油管上端口设置油管阀门,所述套管的上端口设置套管阀门。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下入管柱后通过正向可注入酸液对地层进行化学解堵处理;等化学反应完成后反向注入高压动力液,通过负压解堵器在酸化目的层近井周围快速形成低压区,形成大于生产压差的流动负压,抽吸近井地带与地层内的酸化残余液、衍生沉淀物、游离砂、机杂等降低油层渗流能力的物质至负压解堵器内部,通过与高压动力混合后循环携带到地面,解决目前酸化后无法及时、高效排替地层残酸及其他污染物至地面而导致二次污染的问题,提高酸化有效期,降低施工时间与成本,有效延长油水井作业周期。
1、作业过程中酸化、返排解堵一趟管柱施工,减少了劳动量,节省了作业成本;
2、采用局部双管及桥式通道结构引导流体混合的负压机构;
3、负压解堵器采用喷嘴与扩散管配套系列结构,可以满足不同压差需求的酸化、负压返排需求;
4、可监测井下酸化与返排的流量与压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酸化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负压返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配合附图说明如下,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该酸化、负压返排一体化设备,包括伸入套管3内部的油管4,所述油管上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转换器5、高压封隔器6、负压解堵器7,所述转换器通过设置在油管内部的中心管10与小油管、负压解堵器插管连接至负压解堵器内部的扩散管上。所述负压解堵器下方且油管底部设置井下流量压力计8。所述转换器上开设转换孔,所述高压封隔器上方的油管和套管之间的环空通过该转换孔以及中心管连通至负压解堵器。所述负压解堵器内部设置与扩散管连通的吸入口,且内部开设与吸入口连通并与扩散管入口有一定距离的喷嘴。所述油管上端口设置油管阀门1,所述套管的上端口设置套管阀门2。
使用时:
如附图2所示,管柱下井后,首先坐封高压封隔器6,形成对酸化返排目的层与上部油套环空的分隔。打开油管阀门1,关闭套管阀门2,利用泵车将酸液9经油管阀门1挤入油管4内,酸液由油管4进入转换器5的中心管10,进入负压解堵器的扩散管11,再由负压解堵器的吸入口12进入套管3、高压封隔器6、负压解堵器7组成的环空,通过酸化化学反应,解除地层污染物的堵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035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