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换热的套管管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14857.5 | 申请日: | 2014-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551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8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金鹏 |
主分类号: | F28D7/10 | 分类号: | F28D7/10 |
代理公司: | 德州市天科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0 | 代理人: | 房成星 |
地址: | 2530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套管 管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套管管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管束换热装置,由多个单管组成,冷流体在管内或管外,与热流体间壁换热。一般而言,管内传热系数较大,管外传热系数较小;细管子的管内传热系数较大,但对于较粗的外管,在没有插入内管的现有技术状态下,外管中的热流体中心就是外管的中心,从热流体中心到冷源边界的距离就是外管半径,粗管子内热流体的半径大,其传热系数就小;所以人们自然就希望,在强化管外传热的同时,强化粗管子的管内传热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换热的套管管束,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主要由直管组成,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于换热的套管为双层结构,内管、外管均为光管,内外管之间的环隙设置若干组支撑板;内管、外管和支撑板组成套管组件,若干套管组件组成换热套管管束;内管两端管口外设置两个冷流体管箱,冷流体管箱与内管内孔构成冷流体通道,两个冷流体管箱上分别设置冷流体进口和冷流体出口;内外管之间的环隙空间构成热流体环隙通道,环隙通道的两端设置环隙管箱,热流体进口设置在套管管束的上部、热流体出口设置在套管管束的下部;
如果以空气为冷流体,则热流体走环隙通道,内管走冷却水;外管的外面可通过淋水蒸发来强化管外传热。
所述支撑板每组为2-4片,纵向对称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插入内管后,内、外管环隙比外管半径小得多,环隙热流体中心就在半环隙处。从热流体中心到管外冷流体的距离就从外管半径急剧减小为半环隙,从热流体中心到内管冷流体的距离也从外管半径急剧减小为半环隙。所以冷热源之间的温度梯度就显著加大,传热动力也就显著加大,传热量也就显著加大了。这就是套管强化管内传热的道理。通过采用套管管束,大大提高冷热流体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A-A剖视图。
图中:1冷却水箱、2环隙通道、3环隙管箱、4冷却水进口、5外管、6支撑板、7冷却水通道、8内管、9热流体进口、10热流体出口、11冷却水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用于冷凝蒸汽的套管管束,换热套管为双层结构,内外管之间的环隙设置若干组支撑板6,内管8、外管5、支撑板6组成套管组件,若干套管组件组成套管管束,套管的内管8两端管口处分别设置冷却水管箱1,冷却水管箱1与内管8的内孔构成冷却水通道7,两个冷却水管箱1上分别设置冷却水进口4和冷却水出口11;内管8与外管5之间的环隙空间为蒸汽环隙通道2,环隙通道2的两端设置环隙管箱3,热流体进口9设置在套管管束的上部、热流体出口10设置在套管管束的下部。支撑板6每组为2-4片,纵向对称间隔设置;外管的外面用喷淋水降膜蒸发来强化管外传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金鹏,未经李金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148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玉米淀粉蒸发末效负压蒸汽余热回收装置
- 下一篇:套管式复合冷凝冷却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