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仿迷宫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24609.9 | 申请日: | 2014-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216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权;孙颖;李玉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树春 |
主分类号: | F28D7/16 | 分类号: | F28D7/16;F28F9/24;F28F19/00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10000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迷宫 形折流板 管壳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仿迷宫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由于壳体截面积比进出管口面积大很多倍,使得进入容器流体的流速大大降低,分布空间较大,内部流速差距也较大;目前使用的各种形式的折流板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流程死角,使得热交换介质流动分布不均,实际热交换效果受到影响;流体中的一些杂质和悬浮物也在流速较慢处沉积下来;由于温度升高后析出杂质的增多使沉积现象愈发严重,使得实际流程空间进一步减少,热交换效果进一步恶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仿迷宫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降低了介质沉积,提高了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仿迷宫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包括换热器筒体,换热器筒体上下两端分别设有被加热介质出口和被加热介质入口;换热器筒体左侧设有封头式管箱,封头式管箱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加热介质入口和加热介质出口,封头式管箱内中部设有分程隔板;所述封头式管箱与换热器筒体之间设有管板,换热器筒体内设有换热管束,该换热管束端部连接管板,所述换热器筒体内顶部和底部均平行设有若干折流板,所述换热器筒体内顶部的折流板与换热器筒体内底部的折流板分别两两交叉设置,该折流板的横截面呈T型,其中折流板的翼缘板与水平面垂直,折流板的腹板与换热器的轴线垂直;所述换热管束中部设有水平隔板,该水平隔板的一端与管板焊接,水平隔板另一端连接设于换热器筒体内最右侧的折流板,换热器筒体通过所述折流板、水平隔板和管板形成一迷宫式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改变了传统换热器折流板的形状、排布位置和方向,用迷宫效应原理确定折流板板间最小距离,大大提高了换热器地换热效率,减少了污垢沉积。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仿迷宫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仿迷宫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包括换热器筒体6,换热器筒体上下两端分别设有被加热介质出口4和被加热介质入口9;换热器筒体左侧设有封头式管箱1,封头式管箱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加热介质入口2和加热介质出口11,封头式管箱内中部设有分程隔板3;所述封头式管箱与换热器筒体之间设有管板10,换热器筒体内设有换热管束7,该换热管束端部连接管板,所述换热器筒体内顶部和底部均平行设有若干折流板8,所述换热器筒体内顶部的折流板与换热器筒体内底部的折流板分别两两交叉设置,上下层折流板的开口方向相反,该折流板的横截面呈T型,其中折流板的翼缘板与水平面垂直,折流板的腹板与换热器的轴线垂直;所述换热管束中部设有水平隔板5,该水平隔板的一端与管板焊接,水平隔板另一端连接设于换热器筒体内最右侧的折流板,换热器筒体通过所述折流板、水平隔板和管板形成一迷宫式通道。
具体使用时,封头式管箱被分程隔板分成上下两个室,加热介质由上部加热介质入口进入到封头式管箱的上部,之后进入到换热管束内,即走管程,开始输出热量,降温后的介质从封头式管箱下部加热介质出口排出。被加热介质由被加热介质入口进入到换热器筒体的下部,进入换热区,换热区被水平隔板分成上下两层,每层由换热器简体内壁、迷宫形折流板、水平隔板和管板共同组成通道,此通道即壳程。内穿插数根加热管组成管束,被加热介质流经壳程过程中持续进行热交换。再经迷宫形折流板流向换热器筒体右侧,接近封头时进入到容器上层,经过迷宫形折流板流向换热器筒体左侧再次换热,最后由上部加热介质出口排出。
本实用新型选择从增大其透气效应,减少其流束收缩效应,克服其摩擦效应和热力学效应等几个方面,反向利用了迷宫效应原理。即采用合理的等截面通道,保持流速的恒定,频繁改变流向,减少通道死角,使得换热通道均布,传热均匀;使被加热流介质与加热介质呈逆流运动,形成恒定温差,充分地利用余热,提高换热效率;恒定的流速和唯一的通道也可使杂质沉降显著减少。在使用过程中,合理设置被加热介质进出口的位置,使介质流经约2倍的换热器壳体长度方向上的距离,加之折流板的折流作用,有效地延长了传热路径;折流板板间距离和开口大小可根据进出口管截面积、介质性质、流速、杂质含量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树春;,未经孙树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2460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