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芯片驱动固定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34511.1 | 申请日: | 2014-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898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发明(设计)人: | 胡勇;邓金祥;宋致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安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39 | 分类号: | H01R13/639;H01R12/71;H05K7/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4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芯片 驱动 固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芯片驱动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和生活的发展,电子装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电子装置的重要组成元件之一,芯片的装卸成为电子装置的重要结构之一,而现有的驱动和固定通常采用人工进行,操作起来有诸多不便。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者有鉴于上述缺陷,通过潜心研究和设计,综合长期多年从事相关产业的经验和成果,研究设计出一种芯片驱动固定结构,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芯片的装卸成为电子装置的重要结构之一,而现有的驱动和固定通常采用人工进行,操作起来有诸多不便。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芯片驱动固定结构,设于一主板上,所述主板固定有框形件,所述框形件设有供芯片进入的穿孔,所述固定机构包含传输机构和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输机构包含驱动组件和进入检测机构,所述驱动组件包含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所述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为圆筒状且上下分列于所述穿孔的内侧,所述第一滚筒由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旋转,所述第二滚筒由第二电机驱动旋转,所述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相互间隔一定距离;
所述进入检测机构包含间隔排列的第一入口弹片和第二入口弹片,所述第一入口弹片的一端固定于主板,另一端向上延伸后向内弯曲为弧形,所述第二入口弹片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主板,另一端向上延伸后向内弯曲成弧形,且所述第一入口弹片的另一端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入口弹片的另一端;
所述定位机构包含抵推组件和定位检测机构,所述抵推组件包含抵持件、弹性件和固定块;
所述抵持件包含抵持块、导向杆和铁块,所述抵持块为长条状且固定于导向杆的一端,所述导向杆的另一端固定所述铁块;
所述固定块固定于所述主板且位于所述第一滚筒的后方,所述固定块上设有供所述导向杆滑动穿置的通孔,所述弹性件套合于所述导向杆并位于所述抵持块和固定块之间;
所述定位检测机构位于所述固定块的后侧,其包含相互间隔排列的第一定位弹片和第二定位弹片,所述第一定位弹片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主板,另一端向上延伸后固定有电磁铁,所述第二定位弹片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主板,另一端向上延伸后弯曲成弧形,且所述第一定位弹片的另一端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定位弹片的另一端。
其中:还包含一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连接至所述传输机构和定位机构。
其中:所述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的表面具有摩擦层。
通过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芯片驱动固定结构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装卸便利,能方便的对芯片进行快速的装卸;
2、结构简单,适用性强,实用性好。
本实用新型的详细内容可通过后述的说明及所附图而得到。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本实用新型芯片驱动固定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显示了本实用新型芯片驱动固定结构的使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2,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芯片驱动固定结构。
所述固定结构用于装卸电子装置200的芯片201,所述电子装置200具有主板203和外壳(未示出),所述主板203固定于所述外壳内,所述主板203上固定有框形件205,所述框形件设有供芯片201进入的穿孔2051。
其中,所述固定结构包含传输机构、定位机构和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连接至所述传输机构和定位机构。
所述传输机构包含驱动组件和进入检测机构,所述驱动组件包含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滚筒13和第二滚筒17,所述第一滚筒13和第二滚筒17为圆筒状且上下分列于所述穿孔2051的内侧,所述第一滚筒13由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旋转,所述第二滚筒由第二电机驱动旋转,所述第一滚筒13和第二滚筒17相互间隔一定距离以驱动芯片201穿过。
可选的是,所述第一滚筒13和第二滚筒17的表面具有摩擦层,以提高驱动功能。
所述进入检测机构33位于所述穿孔2051的内侧,其包含间隔排列的第一入口弹片331和第二入口弹片333,所述第一入口弹片331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主板203,另一端向上延伸后向内弯曲为弧形,所述第二入口弹片333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主板203,另一端3331向上延伸后向内弯曲成弧形,且所述第一入口弹片331的另一端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入口弹片333的另一端,由此,当芯片201进入时,抵靠所述第一入口弹片331的另一端后使其接触所述第二入口弹片333的另一端,产生一个进入接触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安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安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345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