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组合式高速抢险泵前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34904.2 | 申请日: | 2014-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869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0 |
发明(设计)人: | 柏宇星;孔繁余;汪家琼;夏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F04D29/40 | 分类号: | F04D29/40;F04D29/58;F04D29/70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组合式 高速 抢险 前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流体机械领域,尤其是一种高速抢险泵前端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矿用抢险泵前端结构复杂,不方便拆卸及安装。而煤矿透水事故发生时,根据不同的现场状况,需要选择不同规格的抢险泵进行救援。目前矿用抢险泵虽然有多个品种,但缺少能够实现系列化,多参数化,模块化的结构,影响到不同条件下的救援及抢险泵的性能提高。另一方面,现有的高速泵运转时,轴封的过高温升会引起轴封磨损,矿井中的渗水往往含有大量杂质,一层过滤网不能完美解决固体颗粒杂质进入水力部件,从而带来水力部件的磨损及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组合式高速抢险泵前端结构,改善现有矿用抢险泵更换水力部件繁琐,轴封温升高,水力部件易磨损等问题,实现高速抢险泵的系列化、多参数化、模块化,并提高高速抢险泵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
一种新型组合式高速抢险泵前端结构,包括底盖、外端盖、筒体中段和依次安装在轴上的径向导叶、叶轮、口环和诱导轮,在所述外端盖的侧壁上设有通孔,在所述通孔两端安装有一级滤网,所述外端盖压紧径向导叶,且外端盖的上端面与筒体中段采用螺栓连接,外端盖的下端面与底盖固定连接,所述诱导轮采用轴头螺栓紧固在轴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诱导轮的进口段安装二级滤网,且所述二级滤网采用螺栓与外端盖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二级滤网的滤孔直径小于一级滤网。
进一步地,所述外端盖在靠近径向导叶水体出口的上端面开设第一通孔,在外端盖靠近诱导轮水体进口处开设第二通孔,采用连通管连通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连通管包括管接头、回流管和位于回流管前端的渐缩管,所述管接头为两个,一个管接头安装在第一通孔内、与回流管连接,另一个管接头安装在第二通孔内、连通回流管和渐缩管,所述渐缩管出口端延伸至二级滤网处。
进一步地,在轴上安装抛液盘,所述抛液盘出口流道与冲液管的入口端连接,所述冲液管的出口端延伸至轴封处。
进一步地,所述冲液管出口端呈减缩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泵前外端盖与筒体中段螺栓连接,可实现快速拆卸,能够快速实现不同参数的水力要求,快速投入抢险,提高了高速抢险泵的维护便捷性,特别是缩减了高速抢险泵水力部件的维护检修工作量,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此种组合式的前端结构配合变频电机使用,可以实现不同性能参数要求下水力部件的系列化要求,满足一个系列不同叶轮,导叶,诱导轮及口环的快速拆换。本结构能实现高速抢险泵多工况及多参数化下的系列化需要,完成了高速抢险泵的系列化,多参数化和模块化。在设计生产中,由于此种结构的模块性,减少了生产成本,符合资源的最合理配置。在煤矿透水事故中,面对不同的工况需求,可对水力部件实行快速更换,大大缩短了救援排水时间。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在靠近轴封处增加了抛液盘和冲液管,能最大程度降低轴封的温升,延长轴封的使用寿命,在诱导轮进口段加装二级滤网,能将进入泵进口区域的水力部件中的固体颗粒杂质含量降至最低,延长泵中水力部件的使用寿命,提高泵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组合式高速抢险泵前端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Ⅰ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Ⅱ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底盖,2-外端盖,3-一级滤网,4-筒体中段,5-螺栓,6-径向导叶,7-叶轮,8-口环,9-诱导轮,10-轴,11-轴头螺栓,12-二级滤网,13-第一通孔,14-第二通孔,15-管接头,16-回流管,17-渐缩管,18-抛液盘,19-轴封,20-冲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349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轴流风机外径进风降噪机构
- 下一篇:轴流通风机叶片固定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