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锂离子电池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36383.4 | 申请日: | 2014-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049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吴胜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格瑞普电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2/26;H01M10/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大浪街道高峰社区同富***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 电池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离子电池,特别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组。
背景技术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自行车生产和消费国,年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总产量和消费量的比重均超过90%。经过几年时间市场使用,目前市场对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已经不再陌生,新能源汽车未来逐渐替代传统汽油车已成为各国发展汽车产业的共识,作为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则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混合动力汽车是目前最佳的过渡产品,但纯电动动力汽车是未来发展方向,核心技术在电池技术上的突破。
锂离子电池组为通过多个电芯体单体通过串联或者并联或者串并联组合得到大容量高倍率的电源,其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源。在现有技术中电芯体单体之间往往通过极耳之间的锡焊、点焊、超声波焊接等方式连接。采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组。应用该技术方案能够避免极耳之间的串并联连接时受热对电芯单体的损害,有利于提高电池组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组,包括:
相互串联或者并联的至少两所述电芯单体,在各所述电芯单体的宽度端部上伸出有极耳,
所述电池组内各所述电芯单体的极耳按照预定的串联或者并联关系相连接,将相互连接的两极耳的其中之一记为第一极耳,另一记为第二极耳,
其中,第一极耳、第二极耳的第一端均呈垂直状,第二端分别弯折成水平状且水平层叠,所述第一极耳、第二极耳的第二端通过垂直贯穿的铆钉固定铆接;
所述锂离子电池组的放电接口的正极、负极分别与作为所述电池组的正极、负极的两极耳连接。
可选地,所述锂离子电池组的放电接口包括:分别与正极接口、负极接口连接的第一刚性进金属条、第二刚性金属条,
所述第一刚性金属条、第二刚性金属条分别水从所述正极接口、负极接口水平伸出,分别通过水平贯穿的铆钉与作为所述电池组的正极、负极的两极耳相铆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刚性金属条、第二刚性金属条分别为铜条。
可选地,各所述电芯单体相互串联,
具体是各相邻的所述电芯单体的极耳按照串联关系相连接,所述第一极耳为两相邻的所述电芯单体中其中之一的极耳,所述第二极耳为两相邻的所述电芯单体中的另一极耳,所述第一极耳、第二极耳极性相反。
可选地,各所述电芯单体相互并联,
具体是所有所述电芯单体的极耳按照并联关系相连接,
所述第一极耳为相互连接的任意两所述电芯单体的其中一极耳,所述第二极耳为两所述电芯单体中的另一极耳,所述第一极耳、第二极耳极性相同。
可选地,各所述电芯单体的正极耳为表面镀有镍层的铜片,负极耳为铝片。
由上可见,相对于锡焊、点焊、超声波焊接等连接方案,本实施例锂离子电池组内各电芯体之间,电池组与放电接口之间均采用铆接工艺,应用本实施例技术方案能够避免加热对电芯单体101的损害导致的不良率,有利于保障电池组性能。另外,本实施例采用电芯单体101之间的极耳直接弯折水平层叠然后铆接连接工艺,而不需要其他辅助材料,其结构简单,易于操作,有利于节省生成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施例技术方案既适合于电芯单体101之间的串联、并联还适合串联与并联的组合。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采用极耳之间铆接连接的锂离子电池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图1中的局部D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附图标记:
101:电芯单体; 201:第一刚性金属条;
202:第二刚性金属条; 301:第一极耳;
302:第二极耳; 401:铆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见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组。其主要包括:按照预定的串联或者并联或者串联与并联的结合方式电性连接组合在一起的多个电芯单体101。
在各电芯单体101的宽度端部分别伸出有极耳(正极耳、负极耳)。作为本实施例的示意,其中正极耳采用表面镀有镍层的铜片,负极耳采用铝片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格瑞普电池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格瑞普电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363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锂离子电池抗针刺结构电芯及其锂离子电池
- 下一篇:一种快速极板装配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