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膜脱硫喷淋塔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36748.3 | 申请日: | 2014-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428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发明(设计)人: | 吴军伟;谈立刚;王琴;丁乾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百茂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7/00 | 分类号: | C22B7/00;C22B11/00;F23G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任立 |
地址: | 2142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脱硫 喷淋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焚烧处置装置,具体的说是一种贵金属热解及资源回收装置,属于环保装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稀有金属以其稀有而得名,而今一旦被人们认识以后,已源源不断地从底下开采并分离出来,进入工业生产,成了工业、现代科技、现代国防缺之不可的重要角色,与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一样构成了现代文明的基石。
现在以新的规模生产的金、铂、钯大部分都是从废料再生得来的,对于含贵金属量高的废料装饰品是回收金属的主体。回收行业的盈利减少以电子工业为首的各行业,在使用贵金属时尽量节省,从而导致废料中贵金属含量下降,回收价格上升;金属市场价格长期较低,如贵金属价重新回升,节省与取代贵金属之风将再度兴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贵金属热解及资源回收装置,能有效地从金属垃圾中收集出贵金属进行二次利用,整个焚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过装置的吸收,不对外界直接排放,使污染降低到最低。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贵金属热解及资源回收装置,包括焚烧电炉、二次燃烧室、急冷塔、布袋除尘器、喷淋塔以及引风机,所述焚烧电炉的出风口与二次燃烧室的进气口相连,在所述二次燃烧室内设有柴油燃烧机和补氧进气口,所述二次燃烧室的出气口经管道送至降尘室进行降尘,所述降尘室的出气口与换热器的进气口相连,所述换热器的出气口经管道送至急冷塔的进气口,所述急冷塔内设有急冷喷头,所述急冷喷头通过碱液泵与碱液槽相连;由所述急冷塔冷却的气体经急冷塔的出气口通过两个支路与所述喷淋塔相连,第一支路依次通过第一截止阀、干式吸收装置和布袋除尘器与所述喷淋塔的进气口相连,第二支路则由安装第二截止阀的管路直接与所述喷淋塔的进气口相连,所述喷淋塔内的喷头通过碱液吸收泵与循环碱水池相连,所述喷淋塔底部的吸收液通过管道送至所述循环碱水池;所述喷淋塔的出气口经管道与所述引风机的进风口相连,所述引风机的出风口经管道直接送至烟囱排放。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是:前述的贵金属热解及资源回收装置,在所述焚烧系统内还包括空气压缩机,所述空气压缩机出气口经管道与所述急冷塔、干式吸收装置以及布袋除尘器相连,通过压缩机的压缩空气进行反吹,能够有效提高气体的通过性,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设备的故障率。
前述的贵金属热解及资源回收装置,所述二次燃烧室的补氧由补氧风机提供,所述补氧风机的出风口经所述换热器的壳程预热后,经管道与所述二次燃烧室的补氧进气口相连,保证炉内温度恒温于1100℃以上,在一次室中未能完全燃烧产生的有机废气,再次经过高温燃烧破坏,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进一步的,前述的贵金属热解及资源回收装置,所述烟囱侧壁上设置永久采样孔,便于随时进行环保检测;所述引风机由变频器控制,所述变频器控制信号由安装在所述焚烧电炉上的温度传感器采集提供。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焚烧炉的炉本体燃烧室采用立式耐火材料型,用电加热加热缺氧燃烧,燃烧温度维持在600~800℃,可将废弃物内有机物氧化成一氧化碳气体,炉内容积大,炉负荷大于25万大卡/(M3*H),足够应付各种高分子废弃物之混烧,适用范围广且稳定。固体废弃物由人工批量通过活动托盘送入炉本体燃烧室,活动托盘采用耐热不锈钢材质,设计为凹状,防止液态废弃物溢出炉外。二次燃烧室炉体耐火材料选用中性耐火材料,耐高温,同时可抗强碱及混合酸,耐腐蚀,炉本体由耐火材料浇铸而成。炉内温度恒温于1100℃以上,在一次室中未能完全燃烧产生的有机废气,再次经过高温燃烧破坏,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引风机采用变频调节,可确保炉内呈负压燃烧,不会有逆火燃烧现象,提高了操作安全性。独立烟囱设置永久采样孔,便于随时进行环保检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百茂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百茂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367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