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卡口车距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45760.0 | 申请日: | 2014-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296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张凡博;魏笑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拓威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04 | 分类号: | G08G1/04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30022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卡口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道路交通智能卡口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卡口车距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智能卡口在夜间工作时,灯光系统需要对行人和车辆提供常规的照明功能、对摄像机提供摄录像补光功能以及爆闪抓拍补光功能。对于常规照明,从节能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在能够提供足够照明亮度的前提下光强越小越好;对于摄像机摄录像补光,所需的光强要比仅仅维持常规照明的光强大很多;而爆闪抓拍时的光强就更大了。
现有卡口通常采用恒定功率的LED灯或者LED频闪灯加氙气爆闪灯组合的方式进行补光,其中LED灯用于常规照明和摄像机摄录像补光,氙气爆闪灯用于抓拍补光。这种组合方式存在诸多缺点:其一,将不同类型的补光灯叠加在一起,结构和控制都比较复杂,提高了安装和维护成本;其二,由于常规照明和摄像机摄录像补光所需要的灯光强度不同,恒定功率的LED灯很难同时满足这两种状况的需求,如果过亮则造成能源浪费,过暗则造成摄像机补光不足;其三,氙气爆闪灯和LED灯之间的光强差别太大,容易对司乘人员造成视觉干扰。
为了避免上述不足,本公司同日申请的专利《智能卡口防眩光自动变光补光装置》中公开了一种方案,通过车距检测单元检测车辆与卡口之间的距离,在合适的时候调节电光源发光单元的输出功率,以实现电光源发光单元的逐渐变亮,避免突然爆闪造成的危害。其中,用于检测车辆与卡口之间距离的车距检测单元有很多种可实现的方案,比如采用雷达、地感线圈、激光测距仪、红外线测距设备等。采用雷达进行距离探测,成本较高,控制复杂;采用地感线圈则需要对路面进行破坏施工,不利于推广使用;激光测距仪和红外线测距设备成本较低,但是均不适 合用于在道路上检测车辆与卡口之间的距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卡口车距检测装置,能够根据车辆的光强判定车辆与卡口之间的距离。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两个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一:一种智能卡口车距检测装置,包括第一、二光电传感器;所述的第一光电传感器设置有下限阈值,光强高于该下限阈值时第一光电传感器有信号输出;所述的第二光电传感器设置有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光强位于该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之间时第二光电传感器有信号输出;第一光电传感器的下限阈值高于第二光电传感器的上限阈值;所述的第二光电传感器外设置有遮光件,该遮光件使得第二光电传感器只能接收到位于近光灯识别区域内的汽车灯光;处理模块对第一、二光电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后得到距离值。
技术方案二:一种智能卡口车距检测装置,包括第一、二、三光电传感器;所述的第一光电传感器设置有下限阈值,光强高于该下限阈值时第一光电传感器有信号输出;所述的第二光电传感器设置有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光强位于该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之间时第二光电传感器有信号输出;第一光电传感器的下限阈值高于第二光电传感器的上限阈值;所述的第三光电传感器外设置有遮光件,该遮光件使得第三光电传感器只能接收到位于近光灯识别区域内的汽车灯光或只能接收到位于近光灯识别区域以外的汽车灯光;处理模块根据第三光电传感器的输出情况选择性地对第一、二光电传感器的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后得到距离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两个技术方案均存在以下技术效果:本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适用性广,只需在现有的卡口上加装光电传感器即可,处理模块可以集成到现有的对卡口实施监控的计算机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第一、二光电传感器布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第一、二光电传感器布置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第一、二、三光电传感器布置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处理模块的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叙述。
参阅图1至图3,一种智能卡口车距检测装置,包括第一、二光电传感器10、20;所述的第一光电传感器10设置有下限阈值,光强高于该下限阈值时第一光电传感器10有信号输出;所述的第二光电传感器20设置有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光强位于该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之间时第二光电传感器20有信号输出;第一光电传感器10的下限阈值高于第二光电传感器20的上限阈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拓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拓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457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金属复合管道内壁修磨装置
- 下一篇:纳米流体螺旋式微通道散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