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汽车头枕的枕芯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48821.9 | 申请日: | 2014-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096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06 |
发明(设计)人: | 李俊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俊欣 |
主分类号: | B60N2/48 | 分类号: | B60N2/4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200 福建省福州***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用品,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头枕的枕芯。
背景技术
汽车头枕是一种驾驶舒适性配置用品和安全防护用品。不少车友在长期驾车的时候都会觉得颈部劳累酸痛,通常都会选择一款舒适的汽车头枕来缓解疲劳,汽车头枕的确对于缓解驾驶疲劳有很大的作用,并且当发生交通事故时,碰撞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全都挤压在脆弱的颈部,可以有效地缓冲事故发生时巨大的瞬间冲击力,从而保护脆弱的颈骨,降低颈部受到伤害的几率。随着汽车的普及以及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购买头枕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市场上现有的头枕虽然造型多变、图案繁多,但是在实际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依旧会导致劳累酸痛,特别是颈部以下的背部区域更为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缓解驾驶疲劳的用于汽车头枕的枕芯。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汽车头枕的枕芯,其特征在于:包括枕芯本体,所述枕芯本体为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枕芯下段、枕芯中段和枕芯上段,枕芯下段的正面为用于支撑人体背部的第一支撑面,枕芯中段的正面为用于支撑颈椎的第一凸起面,枕芯上段的正面用于人体后脑部的第二支撑面,枕芯下段的背面为用于支撑在汽车座椅靠背上的第三支撑面,枕芯中段的背面为用于卡在汽车座椅靠背与汽车座椅头枕之间空隙的第二凸起面,枕芯上段的背面为用于支撑在汽车座椅头枕上的第四支撑面,从而使得,在枕芯中段的正面形成朝正面凸出的第一凸出部,在枕芯中段的背面形成朝背面凸出的第二凸出部,第一凸出部的凸出端位于第二凸出部的凸出端的上方,第二支撑面和第一凸起面之间形成用于与后脑轮廓相适应的凹陷处。因为汽车座椅上,人体后脑部处于汽车座椅靠背与汽车座椅头枕之间空隙的上方时,才能获得较为舒适的支撑感,因此第一凸出部的凸出端位于第二凸出部的凸出端的上方,即用于支撑人体颈椎处的第一凸出部,设置在相对高位,可以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凹陷处可以对头部形成一定的支撑,减小颈椎所受的负担,枕芯下段可以在人体背部与人体颈椎部之间形成一定的过渡,提高对颈部以下的背部区域的支撑,枕芯上段可以对头部形成一定程度的包裹,提高支撑的舒适性。
作为优选,枕芯中段的两侧面为平面结构。
作为优选,枕芯中段的宽度为25cm-35cm。
作为优选,第一支撑面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的距离为8cm-18cm,第二支撑面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的距离为4cm-12cm。
作为优选,枕芯上段的厚度为1cm-3cm,枕芯下段的厚度为1cm-5cm。
作为优选,第一凸出部的凸出端距离第二支撑面的距离为6cm-14cm,第二凸出部的凸出端距离第四支撑面的距离为4cm-12cm。
进一步,作为优选,枕芯中段的宽度为29cm-33cm。
进一步,作为优选,第一支撑面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的距离为11cm-15cm,第二支撑面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的距离为7cm-10cm。
进一步,作为优选,枕芯上段的厚度为1.5cm-2.5cm,枕芯下段的厚度为2.5cm-3.5cm。
进一步,作为优选,第一凸出部的凸出端距离第二支撑面的距离为7cm-9cm,第二凸出部的凸出端距离第四支撑面的距离为6cm-8c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使用起来更为舒适,保健效果更好,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减小颈椎所受的负担,符合颈椎的生理弯曲和头肩部的生理轮廓,贴合颈椎曲线,提高对颈部以下的背部区域的支撑,从而提高支撑的舒适性,更好地缓解驾驶疲劳;并且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可以对人体后脑勺部、背部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冲,提高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尺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俊欣,未经李俊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4882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