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普洱茶压制模具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51938.2 | 申请日: | 2014-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778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0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海生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A23P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天达律师事务所 11475 | 代理人: | 龚建华 |
地址: | 100122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普洱茶 压制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叶种茶叶特别是普洱茶的压制模具组。
背景技术
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茶为原料,采用特定工艺、经后发酵加工形成的紧压茶。普洱茶的大体制作工序是这样的:鲜采茶叶经杀青、揉捻、干燥后,即成毛青(滇青),此时的茶韵浓烈霸道,一般人是喝不惯的。随着毛青茶的加工不同,普洱茶自此分为生茶、熟茶两大系(也有互相拼配的半生熟茶)。生茶是指毛茶不经过“渥堆”,而完全依自然转化而成,这是历史上的传统制法。生茶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视保存环境条件,至少需要近十年以上,时间越长,茶体内的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和非酶性氧化越完全,其陈香益发醇和稳健,但韵致活泼生动。熟茶是指毛茶经过“渥堆”这项工序,通过湿熟作用,以人工方式速成发酵,促进多酚类化合物非酶性自动氧化,转化茶叶内含物质,减除苦涩味,使滋味变醇,消除青臭气,缩短其陈化阶段。
不管是生茶还是熟茶,一般来说,最终都需要压制成型。一般以饼茶、砖茶为常见。现有的压制模具通常是将其压制成50克到1000克的茶砖、茶饼、茶坨,饮用时需要用茶刀撬开,然后根据个人饮茶习惯,选取3克到8克来进行冲泡、饮用,不是特别方便。
现有的解决办法是,将茶叶压制成的3到8克的小茶饼,但是大叶种茶叶因为叶大、条索粗容易被压碎,所以现有的市场上的小茶饼都是用碎茶渣压制而成,茶叶条索碎、口感差,汤色浑浊。因此,亟需对普洱茶的压制模具进行改进,以改善其叶底和汤色。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颖的普洱茶压制模具组,方便普洱茶日常饮用,同时保证茶叶质量。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普洱茶压制模具组,包括圆柱形的上模具、下模具以及套筒,所述上模具、下模具的直径相同,并且上模具的下端中央和下模具的上端中央分别设有一半球形的凹坑,一起形成一个直径为1厘米到5厘米之间球形空洞(用于将普洱茶压制成球形);所述上下模具的外径与半球的直径之间相差2-6毫米;所述套筒为空心圆柱形,上模具、下模具的外径与套筒的内径相匹配。
优选方案是,所述上模具的上端和下模具的下端各设有一凸台;当凸台抵靠套筒端部时,上模具的下端和下模具的上端也正好互相抵靠。
另一优选方案是,所述下模具的长度是上模具长度的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凸台高度不计算在内。
压制过程中,将下模具装入套筒,然后在套筒中装入适量普洱茶,然后将上模具也装入套筒,压制,使上下模具互相靠拢,直到上下模具的凸台抵靠在套筒端部为止。此时上模具的下端和下模具的上端也正好互相抵靠,将普洱茶压制成茶叶球。
模具用国内最先进的数控机床制作,必须足够精密才能保证有效率的生产,保证良品率。使用食品级的304不锈钢,以保证茶叶的压制卫生。如果压力比较大,最好采用强度更高的合金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压制成的茶球只有一个截断面,保证了大条索茶叶最大限度的保持完整。冲泡开之后,条索保持非常完整,汤色明亮,口感佳,彻底解决了大叶种茶叶压制成小茶饼一压就碎的问题。一颗冲泡一次,兼顾了普洱茶饮用口感和饮用便利性,有利于大叶种茶叶的饮用效率和普及,有利于促进国民体质健康。
附图说明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普洱茶压制模具组各组件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普洱茶压制模具组各组件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普洱茶压制模具组各组件组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实施例
请参考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普洱茶压制模具组,使用食品级的304不锈钢制造,包括圆柱形的下模具1、上模具2以及套筒3,所述上模具、下模具的直径相同,并且上模具的下端中央和下模具的上端中央分别设有一半球形的凹坑(12,22),两个半球形凹坑(12,22)一起形成一个直径为2厘米的球形空洞(用于将普洱茶压制成球形)。上下模具的外径与半球的直径之间相差4毫米,即半球形凹坑的边缘23的宽度为2毫米,太宽则压制出来的茶叶球形不理想,太窄则模具容易变形、更换频率过高。套筒3为空心圆柱形,上模具1、下模具2的外径与套筒3的内径相匹配,使得上模具1、下模具2正好可以在套筒3内滑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海生;,未经李海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519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