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平台的水下定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68037.4 | 申请日: | 2014-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872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李光远;吴平平;陆军;张静波;马振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21/50 | 分类号: | B63B21/5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罗晓聪 |
地址: | 528241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平台 水下 定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下作业潜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平台的水下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常用的水上定位方式很多,但只能适用于水面工作的船舶的定位,而对于在水下工作的潜器和水下作业设备还没有机械式的定位装置,不能将潜器固定在水下。原因是水下作业潜器的体积都比较小,而传统的抗滑定位装置体积较大而无法应用于水下作业潜器。目前传统的定位装置有水面船舶所用的锚舶系统、坐底式海洋钻井平台所用的抗滑桩系统和半潜式海洋钻井平台所用的卫星动力定位系统。但是,无论锚、抗滑桩还是卫星动力定位系统都不能用来为在水下工作的潜器提供水下定位,原因是水下潜器或其它水下作业设备为了减少所受到的水流等外力,尽量减小体积,以减少受力面积;而水面船舶的锚舶系统和钻井平台的抗滑桩系统或卫星动力定位系统的结构复杂、体积庞大,无法装入潜器内。此外由于水下作业的潜器体积小、质量较轻,同时因为海水浮力的影响,不能为插抗滑桩工况时提供有效的重力,在水下地层较硬时,很难将抗滑桩插入。正因为如此,水下作业的潜器通常都没有机械式定位装置,致使其使用条件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能为水下作业潜器定位的用于平台的水下定位装置。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平台的水下定位装置,包括外罩、上定板、下定板、液压缸、液压马达、连接杆、钻头、活动板,所述外罩与下定板连接构成该装置的外壳,所述上定板和下定板之间通过导柱上下连接,所述液压缸朝下安装在上定板上并在液压缸的活塞杆末端安装活动板,所述活动板被导柱贯穿并在液压缸驱动下沿导柱升降,所述液压马达朝下安装在活动板上并且其转轴通过连接杆与钻头连接;所述下定板在对应连接杆和钻头的位置上开孔使钻头能通过该孔伸出下定位板下方。
进一步,所述钻头为螺旋叶片结构的钻头。
进一步,所述液压马达采用低速大扭矩的液压马达。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钻头可经液压马达带动旋转钻入海床中使定位装置固定在海床上,由于液压马达与活动板连接,液压马达可受液缸推动从而将钻头更深入地插进海床中。本实用新型不依靠自身重量进行定位,而是利用钻头钻入海床中固定其位置,即便本实用新型的体积和重量较小仍然不会对其使用效果产生太大影响,适合于水下作业潜器使用。当需要将定位设备从海床中脱离时,只需旋转钻头即可,同时液压缸也可以施加反向推力将钻头从海床中拔出。本实用新型的液压马达和液压缸均由液压传动,适合水下的工作环境,可避免电动设备漏电产生的安全隐患。钻头采用螺旋叶片钻头的叶片面积较大可以使钻头在钻入海床后能有较大的接触面积避免钻头受水流带动从海床中脱出。采用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驱动使钻头钻入海床时不受反作用力的影响并有较大的插入深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其中,1为液压缸,2为上定板,3为液压马达,4为活动板,5为连接杆,6为下定板,7为钻头,8为导柱,9为外罩。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定位装置包括了液压缸1、上定板2、液压马达3、活动板4、连接杆5、下定板6、钻头7、导柱8、外罩9。其中下定板6与外罩9连接由该两者共同构成定位装置的外壳,上述的所有部件除外罩9和下定板6本身外均位于由该两者构成的外壳内。
在定位装置的内部,上定位板与下定位板之间通过两根导柱8上下连接,其中在上定位板上安装有液压缸1,液压缸1朝下安装使液压缸1的活塞杆伸出于上定位板下方,在液压缸1的活塞杆末端上安装有一块活动板4,活动板4同时被两根导柱8贯穿并随着液压缸1推动沿着两根导柱8进行升降。在导柱8的引导下活动板4能始终保持与上定位板和下定位板平行,减小液压缸1活塞杆在活动板4升降过程中出现的摆动保持其结构稳定。
在活动板4上安装有液压马达3,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液压马达3为低速大扭矩的液压马达3,液压马达3朝下安装使液压马达3的转轴朝向活动板4下方,并通过连接轴将液压马达3的转轴与钻头7进行连接,使钻头7能在液压马达3的驱动下旋转。在本实施例中的钻头7为螺旋叶片结构的钻头7,由于螺旋叶片的面积较大,当钻头7钻入海床后钻头7和海床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增加钻头7从海床中脱出的阻力。在下定板6对应钻头7和连接杆5的位置上开孔,使钻头7能通过该孔伸出到下定板6下方从而与钻开海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680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