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坑支护桩加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70160.X | 申请日: | 2014-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087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发明(设计)人: | 钱元弟;雷团结;李亚辉;陈贺;周杨;黄维军;王慧;吴旭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鞍山十七冶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5/5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坑 支护 加强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坑支护桩,尤其是涉及一种基坑支护桩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在基坑支护工程中,支护桩是指竖向插入岩土体中的桩体,多个支护桩按一定间距竖向插入岩体土中,形成排桩,支护桩可单独使用,也可与预应力锚索或内支撑联合使用。作为承受岩土体水平力的重要构件,排桩应插入基坑底一定深度,以满足支护结构抗滑移及抗倾覆的要求。
支护桩成孔过程中,在坑底高程以上遇到坚硬的中风化岩体,若不继续在岩体中钻孔,这样支护桩会成为“吊脚桩”。“吊脚桩”在工程中的处理难度较大,如果继续加深支护桩桩孔的深度,则支护桩的成桩工期长、造价高;但继续保持“吊脚桩”状态,则因支护桩没有嵌固到基坑底一定深度,无法起到平衡支护桩后土体的水平力,存在安全隐患。现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坑支护桩加强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坑支护桩加强结构,该基坑支护桩加强结构由支护桩、预设管件、锚杆、水泥基灌浆料、以及位于中风化岩体上方的岩土体构成,所述岩土体钻有桩孔,支护桩竖向位于桩孔内,其下端位于中风化岩体上,所述预设管件竖向位于支护桩内,其下端位于中风化岩体上,所述中风化岩体钻有锚孔,锚杆上端位于预设管件中,下端位于锚孔内,预设管件和锚孔中填实水泥基灌浆料。
所述预设管件的长度为支护桩1的1/3~2/3,预设管件共四根,中心一根,周围均匀分布三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简单,施工方便,降低造价,而且能使支护桩与中风化岩体有效地形成一体,避免支护桩形成吊脚桩状态,能有效起到支护作用,消除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预设管件分布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连接件、钢筋笼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护桩,2、预设管件,3、锚杆,4、水泥基灌浆料,5、岩土体6、中风化岩体,7、管件固定圆环,8、连接加强条,9、钢筋笼。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基坑支护桩加强结构,该基坑支护桩加强结构主要由支护桩1、预设管件2、锚杆3、水泥基灌浆料4、岩土体5和中风化岩体6构成,支护桩1竖向位于岩土体5中,支护桩1下端位于中风化岩体6上,预设管件2的下端位于中风化岩体6上,预设管件2的长度为支护桩1的1/3~2/3,如图2,预设管件2一共四根,中心一根,周围均匀分布三根,锚杆3的杆筋上端位于预设管件2中,下端位于中风化岩体6中锚孔,预设管件2和锚孔中填实水泥基灌浆料4。
支护桩1为常规的含钢筋笼的圆柱型混凝土构件;锚杆3直径为30mm,壁厚为7mm,长为3-5m;如图3,预设管件2为中空管状结构;连接件由管件固定圆环7和连接加强条8组成,均通过焊接与预设管件和钢筋笼9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
施工中,先在岩土体5中钻出支护桩1的桩孔,直至遇到中风化岩体6停止,接着将预设管件2通过连接件焊接于钢筋笼9上,并将钢筋笼9放入桩孔;然后通过钻孔机沿着预设管件2向下钻进中风化岩体6一定深度,接着清洗锚孔,放置锚杆3杆筋,并向预设管件2和锚孔灌入水泥基灌浆料4;最后水泥基灌浆料4达到一定强度后,向桩孔内浇筑混凝土,养护成桩。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鞍山十七冶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马鞍山十七冶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7016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