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插片式保险丝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84119.8 | 申请日: | 2014-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429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周凤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康信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85/041 | 分类号: | H01H85/041;H01H85/0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608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插片式 保险丝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险丝,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汽车上的插片式保险丝。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插片式保险丝是美国力特公司于1976年推出的至今已有30余年,现今已被世界汽车工业界广泛使用。
现有的汽车插片式保险丝的结构是:一体成型的低熔点熔断体和塑料壳两个原件组装而成的。为便于两个元件的组合,在金属本体的相应位置上开了两个方型铆压孔,在金属本体两引脚底部各做了一个插脚。塑料壳是采用聚碳酸酯可塑性工程塑料制造的。将金属本体由上向下插入塑料壳中,再用模具将塑料压挤进金属本体的方孔中,以达到两者结合牢固的目的,该结构的插片式保险丝是世界汽车业的主流保险元件。
但通过用模具将塑料压挤进金属本体的方孔中,以达到两者结合牢固的这种方式,限制较多且浪费成本,在日益追求低成本高效益的今天,已渐渐的不适用了。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片式保险丝,通过这种插片式保险丝,使得其在装配过程中变得方便且省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片式保险丝,包括壳体和金属本体,所述金属本体包括熔体桥,所述熔体桥对称设置有插脚片,所述壳体设有与金属本体形状相适配的插腔,所述插脚片设有定位孔,所述插腔内设有定位粒,所述金属本体插入壳体之后,所述定位孔与定位粒相互配合卡接,所述定位粒由软质橡胶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将金属本体插入与设有之形状相适配的插腔的壳体内,在插入的过程中,金属本体将挤压定位粒使得其变形,知道金属本体插入到限定位置时,设于插脚片上的定位孔将与定位粒的位置向匹对,此时定位粒将卡合在定位孔内,使得还未开始用热点焊之前的插片式保险丝,在转运过程中金属本体不会掉出壳体;之后于热点焊工艺中,将会对这两个定位孔的位置进行点焊,此时由软质橡胶制成的定位粒将先融化,直接将金属本体与壳体固定在一起,这里定位粒的材料可以选为TPU;且用这种方式装配固定金属本体的方式,避免了传统的用模具将塑料压挤进金属本体的方孔中,以达到两者结合牢固的这种方式,减少了成本,提高了产值效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由透明塑料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金属本体插入壳体之后,由于透明塑料制成的壳体,可以更加方便的观察设置在其内的金属本体的工作情况,当熔体桥发生熔断时,更加有利于观察和判断,这里的透明塑料的材料可以为PET这种硬质的透明塑料。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与所述定位粒相应的表面设有标识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标识点,在进行热点焊的时候,更加方便与操作,对于那些用在工装上进行热点焊的工位,这些标识点能起到防错的效果,而对于直接人工进行热点焊的工位,工人可以直接对着这两个标识点进行热点焊作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当金属本体插入壳体,还未开始用热点焊将之固定的插片式保险丝,在转运过程中金属本体不会掉出壳体;且用这种方式装配固定金属本体的方式,避免了传统的用模具将塑料压挤进金属本体的方孔中,以达到两者结合牢固的这种方式,减少了成本,提高了产值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插片式保险丝实施例的未装配前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插片式保险丝实施例的壳体半剖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插片式保险丝实施例的装配之后的整体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插腔;12、定位粒;13、标识点;14、热铆孔;2、金属本体;21、插脚片;22、定位孔;23、熔体桥。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至3,对本实用新型插片式保险丝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包括壳体1和金属本体2,所述壳体1由透明塑料制成,所述金属本体2包括熔体桥23,所述熔体桥23对称设置有插脚片21,所述壳体1设有与金属本体2形状相适配的插腔11,所述插脚片21设有定位孔22,所述插腔11内设有定位粒12,所述金属本体2插入壳体1之后,所述定位孔22与定位粒12相互配合卡接,所述定位粒12由软质橡胶制成,所述壳体1与所述定位粒12相应的表面设有标识点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康信汽车电器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康信汽车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8411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