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减速带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87365.9 | 申请日: | 2014-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856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0 |
发明(设计)人: | 张兴言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兴言 |
主分类号: | E01F9/047 | 分类号: | E01F9/047 |
代理公司: | 济南千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7232 | 代理人: | 种道北 |
地址: | 250200 山东省济南***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速带。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出开车的人越来越多,司机在开车时,尤其是在省道上,稍有不留神,很容易错过写有减速慢行提示牌的提醒而快速通过限速路段,而设立在省道限速路段两旁的学校、医院以及村庄等与公路相隔很近,行人在穿越公路时十分不安全,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因此,有效提醒司机减速慢行成为整个社会亟待改善的难题。现有设置在公路上的减速带,虽能有效减缓车速,但是汽车在碾压减速带的同时,对汽车的避震系统也是一种损害,无形中缩短了汽车的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速带,它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既可以有效提醒司机在行驶过程中及时发现限速路段并减速慢行,大大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有效减缓了减速带对汽车避震系统的损害,提高了汽车的使用寿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减速带,包括一表面设有凹槽的底座,在凹槽内分别对称设有两减震板,两减震板的外端端部通过转轴活动分别固定在凹槽两端的底座内,两减震板的内端端部通过弹性连接带相连,水平设置在弹性连接带下方的支撑板分别通过设置在支撑板两侧的滑块活动卡接在两减震板底面的滑槽内,在支撑板底 面中央固连一连接杆,在连接杆上套接一减震弹簧,压紧弹簧的底端与底座上表面抵接,在正对连接杆位置的底座上设有一定位孔,在定位孔底部设有一感应芯片,感应芯片通过导线与设置在马路一侧的路灯相连;在减震板表面设有若一发光板。
在支撑板底面两侧分别对称设有一副减震弹簧。
在减震板表面还设有若干条荧光条。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方案,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既可以有效提醒司机在行驶过程中及时发现限速路段并减速慢行,大大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有效减缓了减速带对汽车避震系统的损害,提高了汽车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凹槽;2、底座;3、减震板;4、转轴;5、弹性连接带;6、支撑板;7、滑块;8、滑槽;9、连接杆;10、减震弹簧;11、定位孔;12、感应芯片;13、副减震弹簧;14、发光板;15、荧光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2所示,一种减速带,包括一表面设有凹槽1的底座2,在凹槽1内分别对称设有两减震板3,两减震板3的外端端部通过转轴4活动分别固定在凹槽1两端的底座2内,两减震板3的内端端部通过弹性连接带5相连,水平设置在弹性连接带5下方的支撑板6分别通过设置在支撑板6两侧的滑块7活动卡接在两减震板3底面的滑槽8内,在支撑板6底面中央固连一连接杆9,在连 接杆9上套接一减震弹簧10,减震弹簧10的底端与底座2上表面抵接,在正对连接杆9位置的底座2上设有一定位孔11,在定位孔底部设有一感应芯片12,感应芯片12通过导线与设置在马路一侧的路灯相连;在减震板3表面设有若一发光板14。
在支撑板6底面两侧分别对称设有一副减震弹簧13。可以更好的辅助支撑减震板3。
在减震板3表面还设有若干条荧光条15。
安装时,将该减震带安装在公路上,使底座2安装在公路的地面下,设置在减震板3上的发光板14以及荧光条15,可以有效提醒司机在行驶过程中及时发现限速路段并减速慢行,大大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当有汽车经过时,汽车碾压减震板3后,两减震板3沿转轴4方向向下闭合在底座2的凹槽内,设置在支撑板6底部的连接杆9插入底座2的定位孔11内,连接杆9的底端与定位孔11内的感应芯片12接触,从而出发感应芯片12向设置在减速带后方的路灯发出信号,给要过马路的人以提示,再次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了人的生命安全。汽车经过后,减震板3受减震弹簧10以及副减震弹簧13的作用,向上归位,从而有效减缓了减速带对汽车避震系统的损害,提高了汽车的使用寿命。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兴言;,未经张兴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8736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