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供电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00031.0 | 申请日: | 2014-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249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24 |
发明(设计)人: | 叶志聪;蔡运文;汤益明;林志强;张航其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雅迅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连耀忠 |
地址: | 361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供电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供电电路,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延长电池使用时间的电池供电电路。
背景技术
电池供电电路是连接于供电电池与供电负载之间,用于稳定电压,将电池电压转化为供电负载所需电压的电路结构。电池供电电压通常都是一个范围,现有技术的电池供电电路在电池电量充足,输入电压较高时,能将输出电压钳位于预设电压,使负载正常工作;但在电池电量较低,输入电压较低时,由于供电电路本身会产生一定的压降,造成输出电压不满足负载工作的需要,无法正常工作,使电池的利用效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电池供电电路,通过对稳压电路的改良,在输出电压处增设反馈开关,在电压较高时采用稳压电路将输出电压钳位在预设电压,在电压较低时自动切换开关,将供电电池的电压直接输入至供电负载,以提高电池的利用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池供电电路,是连接在供电电池与供电负载之间,该电池供电电路包括MOS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和第五电阻;所述MOS管的源极接至供电电池,所述MOS管的漏极接至供电负载,所述MOS管的栅极接至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二电阻连接至供电电池;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接至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并通过第一电阻连接至供电电池,且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四电阻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射极接地;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和第五电阻的一端相串接,其串接点并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接至供电负载,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优选的,还包括第六电阻,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MOS管的栅极通过所述第六电阻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MOS管为P沟道结构。
优选的,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均为NPN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供电电池与MOS管的源极相连接,供电负载与MOS管的漏极相连,通过MOS管沟道的宽度调控输出电压,通过第二三极管作为切换开关,当输入电压超过预设电压时,将电路切换至稳压状态,将输出电压钳位在预设电压;当输入电压不足预设电压时,将电路切换至导通状态,使输入电压以可以忽略的压降输出至供电负载;如此设计的供电电路,可以在当供电电池电量充足的时候,正常稳压使负载电路正常工作,且同时能在供电电池电压下降到预设电压之下的时候,消除压降,直接供电,使供电电池电量得到充分的利用,延长供电电池的使用时间。
2.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六电阻与第一三级管的集电极相连,第六电阻可根据MOS管的型号以及电池的电压不同进行选型,对电路进行分压,输出合适的阈值至栅源电压,更加符合实际使用的需要。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池供电电路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池供电电路,连接在供电电池BAT_IN与供电负载MCU之间,该电池供电电路包括MOS管Q1、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所述MOS管Q1的源极接至供电电池BAT_IN,所述MOS管Q1的漏极接至供电负载MCU,所述MOS管Q1的栅极接至所述第一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二电阻R2连接至供电电池BAT_IN;所述第一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2的基极接至第二三极管Q3的集电极并通过第一电阻R1连接至供电电池BAT_IN,且所述第一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四电阻R4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3的射极接地;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一端和第五电阻R5的一端相串接,其串接点并与第二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接至供电负载MCU,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
作为一种优选,还包括第六电阻R6,所述第二电阻R2与所述MOS管Q1的栅极通过所述第六电阻R6与第一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MOS管Q1为P沟道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3均为NPN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池供电电路的工作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雅迅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厦门雅迅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000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炉温仪
- 下一篇:一种新型风光储混合式离/并网发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