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结构柱抗爆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02252.1 | 申请日: | 2014-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739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03 |
发明(设计)人: | 方秦;相恒波;张亚栋;杨石刚;陈力;吴昊;范俊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99/00 | 分类号: | G01M99/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吴茂杰;朱显国 |
地址: | 21000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 柱抗爆 试验装置 | ||
1.一种结构柱抗爆试验装置,包括用于将结构柱(10)放置其中的钢筋混凝土爆坑(2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爆坑(20)内的自平衡反力架(30),所述自平衡反力架(30)包括上端板(31)、下端板(32)、左拉杆(33)和右拉杆(34),所述上端板(31)和下端板(32)分别置于结构柱上端(11)和结构柱下端(12),所述左拉杆(33)和右拉杆(34)分别置于结构柱(10)的左侧和右侧,所述左拉杆(33)和右拉杆(34)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端板(31)和下端板(32)固定连接,在所述上端板(31)与结构柱上端(11)之间还设有弹性部件(40),所述弹性部件(40)一端与上端板(31)接触,另一端与结构柱上端(11)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柱抗爆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40)为气动气缸活塞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构柱抗爆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动气缸活塞机构的气缸内径不小于400mm,最大承受压力不小于15MPa。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构柱抗爆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活塞机构的活塞最大轴力不小于188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柱抗爆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靠近所述结构柱下端(12)和结构柱上端(11)分别设有可理想简支和固定支撑结构柱(10)的端头支撑系统(5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结构柱抗爆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近结构柱下端(12)的端头支撑系统(50)包括置于所述结构柱下端(12)与下端板(32)之间的球铰(51),所述球铰(51)的固定端与下端板(32)可拆式固定连接,球铰(51)的活动端与结构柱(10)的下端面接触,还包括置于结构柱(10)下的下钢垫板(521)、下圆钢棒(531)和下支撑钢板(541),所述下圆钢棒(531)轴向与结构柱(10)轴向垂直,置于下钢垫板(521)和下支撑钢板(541)之间,所述下钢垫板(521)上表面与结构柱(10)下表面接触,所述下支撑钢板(541)下表面固定在爆坑(20)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结构柱抗爆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头支撑系统(50)还包括置于结构柱(10)上的上钢垫板(522)、上圆钢棒(532)和上支撑钢板(542),所述上圆钢棒(532)轴向与结构柱(10)轴向垂直,置于上钢垫板(522)和上支撑钢板(542)之间,所述上钢垫板(522)下表面与结构柱(10)上表面接触,还包括至少四根抗拉钢棒(55),所述抗拉钢棒(55)的上部依次穿过下支撑钢板(541)、上支撑钢板(542),并通过螺母(56)与所述上支撑钢板(542)固定连接,所述抗拉钢棒(55)位于下支撑钢板(541)以下的部分与所述爆坑(20)以预先浇筑方式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之一所述的结构柱抗爆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近结构柱上端(11)的端头支撑系统(50)包括置于结构柱(10)下的下钢垫板(521)、下圆钢棒(531)和下支撑钢板(541),所述下圆钢棒(531)轴向与结构柱(10)轴向垂直,置于下钢垫板(521)和下支撑钢板(541)之间,所述下钢垫板(521)上表面与结构柱(10)下表面接触,所述下支撑钢板(541)下表面固定在爆坑(20)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结构柱抗爆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头支撑系统(50)还包括置于结构柱(10)上的上钢垫板(522)、上圆钢棒(532)和上支撑钢板(542),所述上圆钢棒(532)轴向与结构柱(10)轴向垂直,置于上钢垫板(522)和上支撑钢板(542)之间,所述上钢垫板(522)下表面与结构柱(10)上表面接触,还包括至少四根抗拉钢棒(55),所述抗拉钢棒(55)的上部依次穿过下支撑钢板(541)、上支撑钢板(542),并通过螺母(56)与所述上支撑钢板(542)固定连接,所述抗拉钢棒(55)位于下支撑钢板(541)以下的部分与所述爆坑(20)以预先浇筑方式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0225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拆卸式土壤取样环刀
- 下一篇:一种测量车辆悬架系统固有频率的试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