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发电机组共用消声器的气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03876.5 | 申请日: | 2014-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765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15 |
发明(设计)人: | 孙克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博沃发动机配件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04 | 分类号: | F01N1/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志合专利事务所 50210 | 代理人: | 赵黎明 |
地址: | 40152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电 机组 共用 消声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电机消声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发电机组共用消声器的气道结构。
背景技术
车载移动电站广泛应用于通信、电视转播、高速公路、隧道抢险、紧急供电等电源应急场合,需将两台柴油机发电机组安装在车厢内,一台发电机组停机备用,一台发电机组工作发电,以保证发电机组处于较佳的工况,延长发电机组的使用寿命,在用电负载变化大的情况下也可同时使用两台发电机组。
目前车载移动电站两个柴油发电机组出气口的位置多为单独安装消声器,两个消声器结构占用车厢空间大,不方便车载移动电站空间布局,增加了车载移动电站的使用、维护成本。也有两组柴油发电机共用的消声器,安装这种结构的消声器的车载移动电站在作业时,工作发电的发电机组产生的废气串入停机备用的发电机组中,对停机备用的发电机组结构造成破坏;当两台发电机组同时作业时,两台发电机组产生的废气在共用的消声器中互相干扰,增大了排气阻力,导致排气不畅,影响消声效果,同时容易引起发电机组喘振,有同时破坏两台发电机组结构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发电机组共用消声器的气道结构,其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有效防止两台发动机发生喘振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发电机组共用消声器的气道结构,包括消声器壳体,所述消声器壳体内沿轴向依次设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将消声器壳体内部分隔为第一膨胀消声腔、第二膨胀消声腔、出气管安装腔、第三膨胀消声腔和第四膨胀消声腔,一出气管从壳体壁穿入出气管安装腔内,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第一通气管将第一膨胀消声腔和第二膨胀消声腔连通,所述第四隔板上设置第二通气管将第三膨胀消声腔和第四膨胀消声腔连通,一左共振消声管从第一膨胀消声腔贯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与出气管连接,一右共振消声管从第四膨胀消声腔贯穿第四隔板和第三隔板与出气管连接,一用于与第一发电机组连接的左进气管从壳体壁穿入第二膨胀消声腔内,一用于与第二发电机组连接的右进气管从壳体壁穿入第三膨胀消声腔内。
所述左共振消声管和右共振消声管并联与出气管连接。
所述左、右进气管均由内管和外管构成,所述内管的管壁上分布有若干通孔。
所述消声器壳体的壳体壁为夹层,夹层中设置岩棉层填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种双发电机组共用消声器的气道结构,包括消声器壳体,所述消声器壳体内沿轴向依次设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将消声器壳体内部分隔为第一膨胀消声腔、第二膨胀消声腔、出气管安装腔、第三膨胀消声腔和第四膨胀消声腔,出气管安装腔将第一、第二膨胀消声腔和第三、第四膨胀消声腔分隔开。一出气管从壳体壁穿入出气管安装腔内,出气管为该公用消声器气道结构的废气排出口。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第一通气管将第一膨胀消声腔和第二膨胀消声腔连通,所述第四隔板上设置第二通气管将第三膨胀消声腔和第四膨胀消声腔连通,一左共振消声管从第一膨胀消声腔贯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与出气管连接,一右共振消声管从第四膨胀消声腔贯穿第四隔板和第三隔板与出气管连接,一用于与第一发电机组连接的左进气管从壳体壁穿入第二膨胀消声腔内,一用于与第二发电机组连接的右进气管从壳体壁穿入第三膨胀消声腔内,左进气管、第二膨胀消声腔、第一通气管、第一膨胀消声腔、左共振消声管和出气管构成一完整的消声气道结构,右进气管、第三膨胀消声腔、第二通气管、第四膨胀消声腔、右共振消声管和出气管构成另一完整的消声气道结构,两个消声气道结构位于同一消声器壳体中,互不干扰,连接的两台发动机组同时工作时,废气不会相互串入,有效保证发动机组的结构安全。
所述消声器壳体的壳体壁为夹层,夹层中设置岩棉层填充,岩棉层具有保温、隔燃、吸声的作用,能保持消声器外壳体较低的温度,同时进一步吸收发动机组的噪音。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示意图。
附图中,1为消声器壳体,2为第一隔板,3为第二隔板,4为第三隔板,5为第四隔板,6为第一膨胀消声腔,7为第二膨胀消声腔,8为出气管安装腔,9为第三膨胀消声腔,10为第四膨胀消声腔,11为出气管,12为第一通气管,13为第二通气管,14为左共振消声管,15为右共振消声管,16为左进气管,17为右进气管,18为内管,19为外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博沃发动机配件制造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博沃发动机配件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038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三腔室消声器
- 下一篇:柴油机车动力车头的降噪消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