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隔震楼面车道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07356.1 | 申请日: | 2014-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910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07 |
发明(设计)人: | 王轶群;朱杰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5/00 | 分类号: | E04B5/00;E04B1/98;E04F15/12;E01C7/3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陆聪明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楼面 车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尤其是一种隔震楼面车道。
背景技术
目前,越来越多的结构具有楼面车道,而楼面车道的存在,会导致由于汽车通过而产生的节点动力荷载,这些节点动力荷载会导致楼板的震动,震动产生的位移和加速度会对车道周边的用户造成一定舒适度方面的影响。因此,降低楼板结构层的震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利用废旧材料克服目前楼面车道在汽车通过时产生的动荷载引起的楼板结构层的振动,提供一种隔震楼面车道,通过楼板的结构层和面层之间设置一层隔震层,经济环保的减小面层上的动力荷载向结构层的传递,从而大大减小结构层的震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隔震楼面车道,包括楼板结构层和面层,以及在楼板结构层和面层之间增设的隔震层;所述楼板结构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层,所述面层是从下至上的透油层、下封层和沥青混凝土AC-10,所述隔震层为沥青油膏包围的废旧轮胎层。
所述楼面层和周边结构构件之间设置柔性材料防震沟,在柔性材料防震沟前设有钢筋混凝土挡板。
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层厚度为120mm±10mm,沥青油膏包围的废旧轮胎层厚度为45mm±5mm,透油层厚度为5mm±1mm,下封层厚度为6mm±1mm,沥青混凝土AC-10厚度为60mm±5mm,钢筋混凝土挡板厚度为200mm±10m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显而易见的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楼板结构层和面层的连接形式,在保证结构承载力和正常使用要求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楼板结构层的位移,达到了较好的隔震的效果。并且出于节能环保的目的,利用废旧材料将结构进行改造,大大降低制作成本及制作难度,有效节约资金、简单的利用材料,低碳环保实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隔震楼面车道俯视图。
图3为图2中各节点荷载时程图。
图4为传统楼面车道与本隔震楼面车道第5节点加速度对比图。
图5为传统楼面车道与本隔震楼面车道第5节点位移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隔震楼面车道的具体实施例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一种隔震楼面车道,包括楼板结构层和面层,以及在楼板结构层和面层之间增设的隔震层;所述楼板结构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层,所述面层是从下至上的透油层、下封层和沥青混凝土AC-10,所述隔震层为沥青油膏包围的废旧轮胎层。所述楼面层和周边结构构件之间设置柔性材料防震沟,在柔性材料防震沟前设有钢筋混凝土挡板。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层厚度为120mm,沥青油膏包围的废旧轮胎层厚度为45mm,透油层厚度为5mm,下封层厚度为6mm,沥青混凝土AC-10厚度为60mm,钢筋混凝土挡板厚度为200mm。
通过传统的楼面车道和隔震楼面车道的位移及加速度的对比,得出隔震楼面车道和传统楼面车道的区别。由于对于一整条车道不容易分析,只需取一块楼板的车道进行分析,即可推知一条车道在车辆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加速度以及位移的结果。如图2所示,取4m×7m的板单元,其材料为混凝土:C30,弹性模量:E=3×104MPa,使用3层汽车废旧轮胎制作沥青油膏包围的废旧轮胎层。沿汽车移动方向在板单元中间位置设置1-9个节点,相邻节点之间的距离为0.5m。通过软件Midas civil在节点处施加节点动力荷载,并进行分析计算,最后通过软件Midas civil可以得到取楼板各节点的位移以及加速度。
如图3所示,取两辆车以40km/h的速度通过传统楼面车道与本隔震楼面车道的情况下进行分析计算。节点动力荷载的计算分析过程如下:
由于车辆荷载在节点的作用为瞬间作用的冲击荷载,可将其近似地模拟为最大值为40kN(每辆车取2t)的三角形荷载,其中时间t1和t2的时间差由车辆速度和所建模型的节点间距来决定。车速为40km/h,所以
t1=单元长度/车速=0.5m/(40km/h)=0.045s;
t2=t1×2=0.09s。
其中,t1为节点动荷载从0km/h到40km/h所需时间;t2为节点动荷载作用总时间。
如图4、图5可见,根据对比可知,在装了隔震层后,楼板结构层的位移及加速度有明显的降低,具体数据见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073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