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稳定型加热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11863.2 | 申请日: | 2014-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226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发明(设计)人: | 李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东 |
主分类号: | B32B37/06 | 分类号: | B32B3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4200 江苏省东台市开发区纬七路***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稳定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复膜铁生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稳定型加热辊装置。
背景技术
复膜铁是一种通过熔融法或粘合法将塑料薄膜复合在冷轧薄钢板上的复合材料;常用来代替马口铁以及镀铬铁等等。具体来说复膜铁生产线是指经过特殊工艺在热镀锌板以及冷轧板等表面覆盖PET、CPP、OPP、PE、镭射膜等,使产品的表面呈现出自然悦目的纹路与色彩,复膜铁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建筑、船内装饰板、防盗门面板等领域。
传统的金属板材复膜铁生产线上,金属板贴膜时一般需要板材具有较高的温度,这时通常使用加热辊对待复膜的金属板进行加热,这种加热辊通常是在辊内通入加热油来完成对辊表面的加热,然后由加热辊表面将热量传递到金属板表面。但是现在的油加热辊通常只采用一根内导管,从辊一端伸入到辊的另一端,热油从内导管流入,进入辊体,再沿回油管流出,使用金属板材加工的加热辊常常局部加热过快,辊面温度不均匀,从而使待复膜的金属板变形,两边产生浪边,降低了复膜铁产品的合格率。
故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稳定型加热辊装置。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的一种稳定型加热辊装置,包括中间的辊体,以及分别同轴焊接在辊体两端的安装轴、通液轴,所述辊体棍面的内侧设有网状型加热腔,所述网状型加热腔由若干套管构成,所述套管为空心结构,套管与套管之间焊接密封,且形成的网状型加热腔与辊体内侧接触面焊接密封,套管内腔设有流道,流道外圆周表面绕制有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与电磁线圈之间串联相通。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网状型加热腔通入加热油来完成对辊表面的加热,由加热辊表面将热量传递到金属板表面,本实用新型的网状加热腔使得辊面温度均匀,且加热腔内加热油能够循环流动,保证加热效率,有效避免复膜的金属板发生变形的同时,能够大大提高复膜铁产品的合格率,本实用新型利用在流道上绕制电磁线圈来实现加热腔的加热功能,使用电磁线圈具有低能耗和高效率的效果,比使用加热器效果更优,且本实用新型比电磁加热辊加热效果更为均匀且稳定型更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通液轴内设有进油管和回油管,所述流道的进油口与进油管相连通,其出油口与回油管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进油管和回油管均为圆柱体腔体,所述回油管包裹在所述进油管的外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流道的进油口和出油口设计在所述辊体同一侧,使得进油管和出油管连通更加容易,可以大大减少设计加工费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流道数量为2个,且两个流道并列设置,其尾部连通,所述两个流道的前端分别与进油管和出油管相连通,实现网状型加热腔进油方向与出油方向相反的油路结构,所述电磁线圈绕制在一个流道上,较少能耗的同时能够保证加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辊装置使用在复膜铁生产线上,通过所述进油管向辊体表层下的加热腔内通入加热油,加热油在流道内流动将热量传递到加热辊表面,然后通过回油管流回加热油箱。该装置中加热油可以从所述网状型加热腔内均匀流过,使得所述辊体的辊面温度均匀,使得棍面对金属板的加热更加均匀,不易出现浪边,提高了复膜铁的质量,同时,所述网状加热腔结构使得加热油温度可以快速地传递到所述辊体的表面,提高加热油的导热效率。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网状加热腔,使得加热油能够在加热腔内时间较长,保证辊体的辊面受热均匀,从而对金属板的加热更加均匀可靠,能够有效避免复膜的金属板发生变形,且大大提高复膜铁产品的合格率。
2、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电磁线圈对油进行加热,具有低能耗高效率的效果,同时采用电磁线圈对油进行加热,通过热油使得棍面温度均匀,相较于使用常规的电磁加热辊,本实用新型加热更为均匀且稳定型更强。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制作成本低,加热效率高且不良率较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网状加热腔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流道和电磁线圈绕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东,未经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118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