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强力拉索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32765.7 | 申请日: | 2014-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770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15 |
发明(设计)人: | 金新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阴皇润车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1/00 | 分类号: | F16C1/00;F16G9/00;F16G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4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力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强力拉索。
背景技术
各个杆件的联动关系,需要依靠牵引钢丝来实现。
市场上普遍使用的牵引钢丝通常包括钢丝本体,在钢丝本体的两端设有第一、第二连接环;第一、第二连接环或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于钢丝本体的端部,或是通过缠绕成环。前者的连接方式简单,但是连接不牢固,容易松脱;后者缠绕所成环在拉力作用下容易产生解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可以避免解环、易于加工制造的强力拉索。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强力拉索,包括钢丝本体和独立于所述钢丝本体的第一、第二钢环,第一、第二钢环的外周设有与第一、第二钢环同心的环形凹槽;所述钢丝本体的一端沿第一钢环外周的环形凹槽围设形成第一连接环,且与所述钢丝本体相缠绕形成第一缠绕端;所述钢丝本体的另一端沿第二钢环外周的环形凹槽围设形成第二连接环,且与所述钢丝本体相缠绕形成第二缠绕端,所述第二缠绕端的端部弯折形成拨动端,所述第二缠绕端位于所述拨动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环之间。
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第二缠绕端与所述钢丝本体的缠绕圈数为至少3圈。
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第二钢环为圆环。
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环到所述第二连接环的中心距离为200~600m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钢丝本体的端部在钢环上嵌套围设、再与钢丝本体缠绕,提高了连接环受拉力解环的难度,同时提高连接环的强度,抑制了连接环的解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钢丝本体;2、第一连接环;3、第一缠绕端;4、第二连接环;5、第二缠绕端;6、拨动端;7、第一钢环;8、第二钢环;9、第一环形凹槽;10、第二环形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强力拉索包括钢丝本体1、第一钢环7和第二钢环8,第一钢环7和第二钢环8与钢丝本体1相独立。第一钢环7的外周设有与第一钢环7同心的第一环形凹槽9;第二钢环8的外周设有与第二钢环8同心的第二环形凹槽10。
钢丝本体1的一端沿第一钢环7的第一环形凹槽9围设形成第一连接环2,且该端与钢丝本体1相缠绕形成第一缠绕端3,这里,第一连接环2由钢丝本体1与第一钢环7嵌套而成;钢丝本体1的另一端沿第二钢环8的第二环形凹槽10围设形成第二连接环4,且与钢丝本体1相缠绕形成第二缠绕端5,这里,第二连接环4由钢丝本体1与第二钢环7嵌套而成;另外,第二缠绕端5的端部弯折形成拨动端6,第二缠绕端5位于拨动端6和第二连接环4之间。
如图1所示,第一钢环7和第二钢环8为圆环,从而经钢丝本体1绕制后形成第一连接环2和第二连接环4也具有圆环结构。第一连接环2到第二连接环4的中心距离为200~600mm。此外,第一钢环7和第二钢环8还可以其他形状,如三角形,菱形等,视工作场合而定;通过第一钢环7和第二钢环8的形状选择为嵌套钢丝本体1后形成的第一连接环2和第二连接环4的形状塑造了雏形。
钢丝本体1通过在第一钢环7和第二钢环8上的嵌套以及在钢丝本体1上缠绕形成第一缠绕端5和第二缠绕端7,实现钢丝本体1与第一钢环7及与第二钢环8的固定;要求第一缠绕端3和第二缠绕端5与钢丝本体1的缠绕圈数为至少3圈。圈数越多,第一连接环2和第二连接环4的强度越高,越不易开解或变形。
第一环形凹槽9在第一钢环7上的设置见图2。第二环形凹槽10在第二钢环8上的设置与第一环形凹槽9在第一钢环7上的设置方式相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阴皇润车业有限公司,未经江阴皇润车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3276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设有防撞垫的拉索
- 下一篇:一种新型减震衬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