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伤根接种铲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35314.9 | 申请日: | 2014-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507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7 |
发明(设计)人: | 赵海军;陈业兵;焦其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7/06 | 分类号: | A01G7/06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王汝银 |
地址: | 2501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种 | ||
技术领域
该方案涉及试验田中对植株进行抗性鉴定过程中对植物根系进行人为损伤以便病原菌侵染接种使用的工具铲,具体地说是一种伤根接种铲。
背景技术
在植物根部病害鉴定试验中,常常进行伤根接种,目的就是将植物的根部人为切断造成伤口,以便病原菌侵染发病,从而测定其抗病性强弱。在通常接种试验做法中,首先使用铁铲在植株的一侧铲一个土坑,将部分根铲伤,然后再将菌种投入到土坑中,最后进行覆土即可。此操作过程复杂,且需要人工投种,尤其是像在玉米田等高大植株田作业时,非常不便,试验效果难以保证,实验效率很低。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伤根接种铲,首先用于解决现有的伤根、接种两个工序不一致的问题,其次,通过该工具可以实现快速的接种工作,第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伤根接种铲,其特征在于,包括
立筒,所述立筒的顶部为安装料筒及下料机构的部位,在所述立筒的上部焊接一个向上延伸的钢管,在立筒的一侧焊接一个脚蹬部位,所述立筒的下端焊接固定一个三角状的铲刀,铲刀为弧形面,在铲刀的内侧通过销轴铰接连接一个活舌翻盖,该活舌翻盖与铲刀配合具有两种状态:合拢状态下,与铲刀形成一个封闭的空腔;打开状态下,释放空腔中的颗粒物质,在所述活舌翻盖的外侧设有一个第一操作点,
在所述立筒的顶部为安装料筒及下料机构的部位,其中下料机构包括一个固定盘、一个闸板和一个喂料轴,固定盘通过固定卡固定在立筒的顶部,固定盘上具有一个向上延伸的套筒,并在套筒上安装料筒,在固定盘中部设有一个缺口,所述闸板穿过缺口后正好挡住所述固定盘中的落料通道,在所述闸板中设有一个长条状的落料孔,所述喂料轴两端活结在固定盘上,且在喂料轴外端焊接一个摇臂,摇臂上具有第二操作点,通过外力驱动喂料轴转动,对应的在喂料轴上设有一个与落料孔对应的可以容一定颗粒物料进入的定量缺口,通过转动喂料轴可以将一定数量的颗粒物料排入到立筒中;
所述钢管顶端位于与操作点相同竖直面的面上,并焊接一个水平把手,其中水平把手上铰接一个杆件,杆件中部设有铰接孔,一连杆的上中下分别与杆件上的铰接孔,第一操作点、第二操作点进行铰接连接。
进一步地,料筒部分可以选用透明材质,以方便观察是够堵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能够满足一般试验田中玉米植株的伤根接种实验要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伤根、接种一次完成大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局部立体图之一。
图3为局部立体图之二。
图4为图2中A--A剖视图。
图5为图3中B—B剖视图。
图6为下料机构的俯视图。
图7为喂料轴的立体图。
图中:1立筒,11钢管,111水平把手,112杆件,12脚蹬部位,13铲刀,2固定盘,21缺口,3闸板,31落料孔,32螺钉,4喂料轴,41摇臂, 42定量缺口,5料筒,6连杆,7活舌翻盖,71操作点,71’操作点。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伤根接种铲,用于伤根接种实验。
立筒1,立筒下部为圆筒状,在立筒的上部焊接一个向上延伸的钢管11,在立筒的一侧焊接一个脚蹬部位12,立筒1的顶部为安装料筒及下料机构的部位,立筒1的下端焊接固定一个三角状的铲刀13,铲刀为弧形面,在铲刀13的内侧通过销轴铰接连接一个活舌翻盖7,该活舌翻盖7与铲刀配合具有两种状态,合拢状态下,与铲刀形成一个封闭的空腔,打开状态下,释放空腔中的颗粒物质。在活舌翻盖的外侧设有一个操作点71,通过连杆对活舌翻盖进行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未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3531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