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打散物料功能的下料阀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41033.4 | 申请日: | 2014-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418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发明(设计)人: | 孙海昌;毕华胜;吕清欣;张治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5G29/02 | 分类号: | B65G29/02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蚌埠博源专利商标事务所 34113 | 代理人: | 杨晋弘 |
地址: | 23301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打散 物料 功能 下料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领域,具体是一种安装在料仓出料口的具有打散物料功能的下料阀。
背景技术
公知的,下料阀一般安装在料仓的出料口,用于将粉料、粒料等物料输送至下一级;《一种旋转下料阀》(公布号CN103224120A)公开了一种下料阀,由电机驱动,带动壳体内的转轴旋转,使从进料口进入的物料从出料口排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很多的工艺现场都要求下料阀能够均匀的下料,使料仓的物料能够均匀地送至下一道工序,但是某些易吸水物料容易板结成块,例如石灰粉,这种板结的物料经出料口进入下一道工序后,可能会对工艺生产产生不良影响,达不到工艺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打散物料功能的下料阀,该下料阀能够将进入阀体的板结物料打散,保障下料阀通畅及均匀下料。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打散物料功能的下料阀,包括壳体,壳体两端分别设有进料口与出料口,壳体内设有由电机驱动的转轴,转轴上连接有旋转板;所述出料口下方设有与壳体相连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有竖直的打散切板,打散切板与旋转板相互垂直,旋转板上设有与打散切板相配合的直槽;所述支撑架与打散切板共同形成使物料通过的下料网格。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上设置相互平行的至少两个打散切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出料口设置打散切板,当板结的物料经过出料口时,通过旋转板与打散切板的配合进行切碎打散,最终从支撑架与打散切板共同形成的下料网格排出,使下料阀下料通畅,并且实现均匀的下料。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3是图1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图2与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打散物料功能的下料阀,包括壳体1,壳体1上端设有进料口6,下端设有出料口7,进料口6上端设有用于与料仓相连的进料法兰4,出料口7下端设有用于与下级设备相连的出料法兰5;壳体1内设有由电机12驱动的转轴2,转轴2上连接有旋转板3;出料法兰5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法兰8,支撑法兰8的内壁水平设置有一组相互平行的支撑条11,支撑法兰8与支撑条11共同构成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有竖直的打散切板9,打散切板9与支撑条11交叉设置,打散切板9与旋转板3相互垂直,旋转板3上设有与打散切板9相配合的直槽10,使打散切板9可以穿过旋转板3,不会阻挡旋转板的转动;所述支撑架与打散切板9共同形成使物料能够通过的下料网格;打散切板9优选为平行设置在支撑架上的两个以上。
使用时,通过进料法兰4将所述下料阀的进料口6与料仓相连通,通过出料法兰5将所述支撑法兰8、壳体1与下级设备相连;料仓内的物料通过进料口6进入壳体1,转轴2由电机12驱动旋转,带动旋转板3转动,当物料转至出料口7时从所述下料网格的网孔排出到下级设备;如果阀体内进入了板结的物料,板结的物料被旋转板3旋转到出料口7,由于打散切板9的作用,旋转板将物料转旋在打散切板9的侧边上,将板结的物料打散切碎,如果物料仍然过大,那么会被旋转板3再次旋入壳体1,当其再次经过打散切板9时,会被切成更小的颗粒,直至最后从下料网格排出,从而实现均匀下料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替换、等效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未经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410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