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镁法生产海绵钛的还蒸一体式大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41063.5 | 申请日: | 2014-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081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发明(设计)人: | 刘远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百盛钛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34/12 | 分类号: | C22B34/12;C22B5/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30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海绵 还蒸一 体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海绵钛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镁法生产海绵钛I型还原—蒸馏设备技术领域的还蒸一体式双面大盖装置。
背景技术
在镁法生产海绵钛I型还原—蒸馏设备中,通常由下反应器法兰、大盖法兰和上反应器法兰依次对接组装而成,在大盖上方设置隔热屏,隔热屏上方设置分流器,分别起到上下反应器隔热和蒸馏物冷凝分布均匀的目的。之前朝阳百盛钛业针对上述整流装置进行了改进,在大盖和上反应器之间增加了一个短节,把隔热屏改进成了小套筒,在小套筒上面放置了多级分流器,是冷凝效果和产品质量及单炉产量都有所提高, 从而提高了原有设备的效能,但在实践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蒸馏镁单纯依靠和反应器壁间因摩擦力不够导致蒸馏镁滑脱现象,跟生产造成重大的安全隐患和损耗。拆炉时蒸馏镁大面积暴露在空气中,导致吸潮气影响产品质量。
此外,当凝结蒸馏镁的反应器投入下一炉生产前要做严格的清理,清理过程中易燃烧,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清理残生的大量镁边皮和含镁量较低的蒸馏镁无法循环利用,既增加了镁损耗,有增加了工作量和固体废弃物,对工作环境污染较大,不利于节约成本,环保生产和安全生产的宗旨等。
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镁法生产海绵钛的还蒸一体式大盖装置,以解决现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原料耗损等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镁法生产海绵钛的还蒸一体式大盖装置,由上、下两个反应器壳体对应扣接而成,其特征是上、下两反应器壳体的开口之间设有环形双面大盖,双面大盖的中心设有中心通道,双面大盖圆周边缘设有排镁管。双面大盖的法兰圈上分别设有与上、下两反应器连通的充氩孔。
作为优选,所述双面大盖截面为三角型圆环状中空夹层体,中空夹层体内设有隔热层。
作为优选,所述双面大盖由上盖、下盖和环形立板连接构成。
作为优选,所述中心通道高度小于环形立板的高度。
作为优选,所述环形立板最外侧设有大盖法兰圈,法兰圈外周设有凹槽,凹槽内侧分别设有与上反应器连通的斜入式上充氩孔道和设有与下反应器连通的斜入式下充氩孔道。
作为优选,所述中心通道上下设有封闭管道的圆盘盖,中心通道侧壁设有连通上下反应器腔体的条孔。
作为优选,所述排镁管上下设有封闭管道的圆盘盖,排镁管侧壁设有连通上下反应器腔体的条孔。
作为优选,所述上、下两个反应器壳体的反应器法兰圈将大盖法兰圈夹置在当中,上下反应器法兰圈与大盖法兰圈之间具有分别连通上下反应器的上、下间隙,上、下间隙分别由环形密封胶垫封闭。
作为优选,所述上充氩孔道从凹槽进入,其出口位于大盖法兰圈上表面与上间隙连通,下充氩孔道从凹槽进入,其出口位于大盖法兰圈下表面与下间隙连通,所述上、下充氩孔道与分别与充氩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杜绝安全隐患,同时还降低了镁的消耗,镁的回收利用率更高。由于采用了一体式双面大盖装备,拆炉时携带着双面大盖的上冷凝反应器无需清理,直接转入下一炉产品生产。因此该装置很好的解决了拆炉时蒸馏镁大面积暴露在空气中导致的吸潮、燃烧吸氧吸氮等一系列问题。避免了蒸馏物与反应器壁间因摩擦力不够导致的蒸馏镁滑脱的问题。同时免去了清理蒸馏镁产生的镁量损失和安全隐患,并减少了拆炉的工作量,减少了固体废物,达到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双面大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结合图1、2所示,镁法生产海绵钛的还蒸一体式大盖装置包括:上反应器1,下反应器2,双面大盖3,充氩管4,凹形法兰边5,排镁管6,隔热层7,中心通道8。
上反应器1,下反应器2开口分别设有法兰圈25。
为保持蒸馏时上下反应器温度差,使蒸馏物很好的冷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百盛钛业有限公司,未经湖北百盛钛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410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