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四连体全彩发光二极管及LED显示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45876.1 | 申请日: | 2014-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895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发明(设计)人: | 吴香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安普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48 | 分类号: | H01L33/48;H01L33/62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体 全彩 发光二极管 led 显示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光二极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四连体全彩发光二极管及使用该四连体全彩发光二极管的LED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是一种固态的半导体器件,它可以直接把电转化为光。它改变了白炽灯钨丝发光与节能灯三基色粉发光的原理,而采用电场发光。LED的特点非常明显,寿命长、光效高、无辐射与低功耗。
LED的光谱几乎全部集中于可见光频段.LED光源可利用红、绿、蓝三基色原理,在计算机技术控制下使三种颜色具有256级灰度并任意混合,即可产生256×256×256=16777216种颜色,形成不同光色的组合变化多端,实现丰富多彩的动态变化效果及各种图像。
随着发光二极管技术的不断发展,LED显示屏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室内室外等多种场合。LED显示屏一般由若干LED显示模组拼接而成。请参阅图1和图2,各LED显示模组则是由多个贴片式全彩LED 91焊接在电路板92上形成的。而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显示屏的清晰度,像素点的密度,成像效果都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就要求LED显示模组的全彩LED 91的密度更高。而现有技术一般是生产出一个个全彩发光二极管灯珠,再将各灯珠焊接在电路板92上。而在焊接时,各全彩发光二极管灯珠之间会存在间隙,这就导致LED显示模组的全彩LED的密度难以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四连体全彩发光二极管,旨在解决现有LED显示模组的全彩LED密度较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四连体全彩发光二极管,包括封装壳体和呈矩形阵列封装于所述封装壳体中的四个全彩发光单元;各所述全彩发光单元包括用于发出RGB三色光的多个发光芯片和分别与各所述发光芯片电性相连的多个金属支架,各所述金属支架的具有引伸并折弯至所述封装壳体的背面的引脚端;多个所述发光芯片包括蓝光LED芯片、绿光LED芯片和红光LED芯片,多个所述金属支架包括共极引脚架、与所述蓝光LED芯片电性相连的蓝光引脚架、与所述绿光LED芯片电性相连的绿光引脚架和与所述红光LED芯片电性相连的红光引脚架,所述蓝光LED芯片、所述红光LED芯片及所述绿光LED芯片均与所述共极引脚架电性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封装壳体包括支撑各所述金属支架的支撑座和将各所述金属支架固定于所述支撑座上的灯杯,所述灯杯上对应于各所述全彩发光单元的位置开设有露出所述全彩发光单元的凹腔,各所述凹腔中填充有封装胶。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的侧边上对应于各所述金属支架的位置开设有容置相应所述金属支架的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封装壳体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边、第二边、第三边和第四边;四个所述全彩发光单元分别为位于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相邻一角的第一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二边与所述第三边相邻一角的第二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三边与所述第四边相邻一角的第三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四边相邻一角的第四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共极引脚架与所述第四发光单元的共极引脚架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共极引脚架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共极引脚架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所述蓝光引脚架的引脚端与所述绿光引脚架的引脚端由所述封装壳体的第一边折弯至该封装壳体的背面;所述第四发光单元的所述蓝光引脚架的引脚端与所述绿光引脚架的引脚端由所述封装壳体的第一边折弯至该封装壳体的背面;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所述蓝光引脚架的引脚端与所述绿光引脚架的引脚端由所述封装壳体的第二边折弯至该封装壳体的背面;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所述蓝光引脚架的引脚端与所述绿光引脚架的引脚端由所述封装壳体的第四边折弯至该封装壳体的背面;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所述红光引脚架的引脚端由所述封装壳体的第二边折弯至该封装壳体的背面;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所述红光引脚架的引脚端由所述封装壳体的第三边折弯至该封装壳体的背面;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所述红光引脚架的引脚端由所述封装壳体的第三边折弯至该封装壳体的背面;所述第四发光单元的所述红光引脚架的引脚端由所述封装壳体的第四边折弯至该封装壳体的背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共极引脚架的引脚端与所述第四发光单元的共极引脚架的引脚端共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共极引脚架与所述第四发光单元的共极引脚架组合的整体呈T型,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共极引脚架与所述第四发光单元的共极引脚架组合的整体的引脚端由所述封装壳体的第一边折弯至该封装壳体的背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安普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安普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458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压合机
- 下一篇:一种与ZnO薄膜高效匹配的LED芯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