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型双红外线探伤仪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47627.6 | 申请日: | 2014-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362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05 |
发明(设计)人: | 李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程 |
主分类号: | G01N21/88 | 分类号: | G01N21/8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工***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型 红外线 探伤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类,具体涉及一种大型双红外线探伤仪。
背景技术
目前,大型机械设备场及隧道等工程工业类在产品或者设备的检测上,由于各方面原因比如不宜移动,产品太大或者隧道类检修不易观察都会造成公司及施工人员很多困扰,采用多步骤检测及多种器械既浪费人力物力又提不高工作效率。申请号为201320604260.0的中国专利文献报道了一种探伤仪,包括主机、探测头,所述主机和探测头通过数据线连接,所述主机包括cpu控制模块、模拟采集电路模块、高压发射电路模块、电源模块、无线通讯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将电能传送至所述cpu控制模块和高压发射电路模块,所述高压发射电路模块将高压激励信号传送至探测头,所述探测头将采集信号传送至模拟采集电路模块,所述模拟采集电路模块将信息传送至cpu控制模块,所述cpu控制模块将控制信息传送至模拟采集电路模块和高压发射电路模块,所述cpu控制模块与所述无线通讯模块信号相互传送。该探测仪既能够大大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又能够很好的实现对检测数据的分析和管理。但是,现有技术报道的探伤仪的导电性能还没得到最大发挥,其采集性能、控制性能和探伤强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一种大型双红外线探伤仪,采用了双红外线汇聚反射接收探伤,去除了探伤强度及采集性能低,不易控制的缺点,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型双红外线探伤仪。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大型双红外线探伤仪,包括主机、探伤头、探伤主架,包括探伤仪本体、蓄能器、大型双红外线发射仪、升降与角度调整支架、多向显微观察仪、 双红外线反射接收中心,所述探伤仪本体包括探伤支架、推杆、导轨、辅助物、空腔;所述推杆、导轨设置在探伤支架的上端面中心;所述空腔的左右两端面安装有辅助物并设置在探伤仪本体的后端面与蓄能器相配合;所述蓄能器设置在大型双红外线发射仪后端面空腔内;所述升降与角度调整支架安装在大型双红外线发射仪下表面且另一端面与探伤仪本体固连;所述多向显微观察仪嵌在探伤仪本体右端面的空腔中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大型双红外线发射仪包括高集聚发射头、双红外线汇聚管道、数据盒,所述高集聚发射头设置在大型双红外线发射仪前端口;所述数据盒固连安装在双红外线汇聚管道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双红外线反射接收中心包括数据盒处理单元、双红外线反射接收头;所述数据盒处理单元设置在双红外线反射接收中心上端面;所述双红外线反射接收头安装在数据盒处理单元下端面。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移动方便,采集信息量大,探伤强度极高,性价比提升并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探伤仪的结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探伤仪的结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探伤仪的双红外线反射接受中心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机;2、探伤主架;3、探伤仪本体;3a、探伤支架;3b、推杆;3c、导轨;3d、辅助物;3e、空腔;4、蓄能器;5、大型双红外线发射仪;5a、高集聚发射头;5b、双红外线汇聚管道;5c、数据盒;6、升降与角度调整支架;7、多向显微观察仪;8、双红外线反射接收中心;8a、数据盒处理单元;8b、双红外线反射接收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一种大型双红外线探伤仪,包括主机1、探伤头、探伤主架2,包括探伤仪本体3、蓄能器4、大型双红外线发射仪5、升降与角度调整支架6、多向显微观察仪7、双红外线反射接收中心8,所述探伤仪本体包括探伤支架3a、推杆3b、导轨3c、辅助物3d、空腔3e;所述推杆3b、导轨3c设置在探伤支架3a的上端面中心;所述空腔3e的左右两端面安装有辅助物3d并设置在探伤仪本体3的后端面与蓄能器4相配合;所述蓄能器4设置在大型双红外线发射仪5后端面空腔内;所述升降与角度调整支架6安装在大型双红外线发射仪5下表面且另一端面与探伤仪本体3固连;所述多向显微观察仪7嵌在探伤仪本体3右端面的空腔3e中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程,未经李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476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