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潜航器机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48950.5 | 申请日: | 2014-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238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发明(设计)人: | 孙晓军;刘孝保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G8/16 | 分类号: | B63G8/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潜航 机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的潜航器机动系统,属于潜水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潜航器的推进、转向方式有三种:1)绝大数潜水器采用外置螺旋桨旋转产生推力前进,通过螺旋桨后面的转向舵实现潜航器的转向;2)部分水面舰船采用喷水推进器,将水吸入后高速喷出,尾部的喷头可以调节喷射方向;3)少数舰船采用离子推进器,通过电磁作用使水移动,通过反作用力实现运动。对方式1),在杂物繁多、空间狭小的环境中,螺旋桨容易被杂物缠绕而停止工作、并且此种转向原理不适用于狭小的空间; 方式2),采用喷水推进器虽然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螺旋桨推动的弊端,但在复杂环境中可靠性、转向灵活性等并没有彻底解决;方式3),由于离子推进器价格昂贵,因此现仅应用于军事方面。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潜航器机动系统,用于解决潜航器在复杂环境中工作可靠性差、转向灵活性不足的缺点,本实用新型实现在杂物众多、工作空间狭小等恶劣环境中正常工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性高,经济高效,可应用于小型多功能无人潜水器及其他类型的潜航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的潜航器机动系统,包括潜航器龙骨2、前导向组、动力机构、进水通道、矢量推进器;
所述动力机构主要包含发动机Ⅰ3、发动机支架10、发动机Ⅳ11、减速器12;所述发动机Ⅰ3采用螺栓连接,固定在潜航器龙骨2前端,发动机Ⅳ11固定在发动机支架10上,发动机Ⅳ11转子转轴与减速器12转轴相连接,减速器12转轴穿过进水通道中的拢流罩Ⅰ13圆孔与矢量推进器的转轴相连接,发动机Ⅳ11转轴转动带动减速器12转轴与矢量推进器转轴同步转动;
所述前导向组主要包含防水罩1、发动机Ⅱ4、小螺旋桨5、发动机Ⅲ6、鸭翼7;所述前导向组成对称分布,固定在潜航器龙骨2前端的两侧,防水罩1与鸭翼7涵道上方的圆形接口通过螺纹连接,此圆形接口用于安装发动机Ⅲ6的安装座,发动机Ⅱ4的侧面箱体与发动机Ⅰ3转子端部相连接,发动机Ⅱ4、鸭翼7凭借由发动机Ⅰ3提供的扭转动力做沿发动机Ⅰ3转子的轴线做旋转运动,发动机Ⅲ6安装于鸭翼7涵道上方的发动机安装座中,小螺旋桨5置于鸭翼7涵道内,小螺旋桨5与发动机Ⅲ6转子伸出端相连接,发动机Ⅲ6转动,带动小螺旋桨5使其可沿涵道轴线做旋转运动;
所述进水通道由导水管道9、拢流罩Ⅰ13、拢流罩Ⅱ14组成;导水管道9成对称分布在潜航器龙骨2两侧,固定在潜航器龙骨2中部;导水管道9在与拢流罩Ⅰ13进水口处在有方形出水口,导水管道9的方形出水口与拢流罩Ⅰ13左右进水口的一端相对接,拢流罩Ⅱ14为一箱体结构,前端有一方形进水口,与拢流罩Ⅰ13出水口相对接,拢流罩Ⅱ14后端有一圆形出水口,与矢量推进器中的矢量推进器的箱体15的进水口相对接;
所述矢量推进器包括矢量推进器的箱体15、上下扭向矢量喷头16、左右扭向矢量喷头17;所述矢量推进器的箱体15前三分之二部分固定在潜航器龙骨2后部,后三分之一部分在潜航器龙骨2后面,矢量推进器的箱体15尾部有上、下两个出水口,左右扭向矢量喷头17的转轴固定在矢量推进器的箱体15尾部下出水口处,上下扭向矢量喷头16的转轴固定在矢量推进器的箱体15尾部上出水口处,两矢量喷头皆可沿转轴做旋转运动。
所述导水管道9为方形箱体,导水管道9进水口上焊接硬质网8,可防止工作介质中较大体积的杂物进去矢量推进器,以免影响矢量推进器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发动机Ⅳ11转轴高速转动带动减速器12转轴与矢量推进器转轴同步高速转动;水从导水管道9进入,经拢流罩Ⅰ13、拢流罩Ⅱ14流进入矢量推进器的箱体15,水通过矢量推进器产生动能,水流流向矢量推进器尾部,水流从上下扭向矢量喷头16、左右扭向矢量喷头17流出,通过改变两喷头方向改变水流的推力方向使得推力方向改变为目标方向。前导向组的涵道式小螺旋桨5可以通过发动机Ⅰ3发动机Ⅱ4将将鸭翼7旋向不同姿态,螺旋桨高速旋转产生的推力方向进而改为左、右、上、下四个方向,使得推进系统首部产生不同方向的力矩,便于向不同方向转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此机动系统通过首部的前导向组及尾部的矢量推动器推力的方向和大小,首尾协同产生不同方向的力偶,实现小半径的转向;当前导向组小螺旋桨产生的推力与矢量推进器产生的的推力都指向相同方向时,可实现定向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4895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