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体机进气口燃气喷射阀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58873.1 | 申请日: | 2014-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101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发明(设计)人: | 杨军;孙鹏;周志勇;张伟;林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2M51/06 | 分类号: | F02M51/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旭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0 | 代理人: | 郑立 |
地址: | 20110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进气口 燃气 喷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线圈驱动喷射阀,具体地涉及一种大功率气体机进气口燃气喷射阀。
背景技术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排放指标要求日趋严格,市场上对大功率气体机的需求不断增长。伴随大规模的气体发动机的使用,关键零部件的制造、维护和修理成为制约气体发动机发展的重要因素,燃气喷射阀就是这样一种关键零部件。如此,喷射阀需要在高温高压等恶劣工况下累计工作数千小时,而拆卸等维护工作会导致误差逐步累积,最终致使喷射阀难以调试。主流的燃气喷射阀一般采用平面提升阀形式。这类喷射阀通常具有盘状的带有多个流动通道的阀元件,其中阀元件密封地与阀座协同作用,阀座同样具有多个流动通道。这样的阀元件典型地包括多个同心环,这些同心环通过径向的分布在圆周上的板条相互连接。喷射阀的阀元件借助中央销固定在衔铁上。衔铁与设置在喷射阀中的电磁铁协同作用,可以通过电磁铁打开,其中电磁铁必须能实现足够的行程并且必须施加足够的磁力,以便能在短的打开时间内供给必需的气体量。在阀元件的圆周上分布地设有用于接纳螺旋弹簧的空隙。螺旋弹簧的另外的端部设置在弹簧座上的空隙中,该弹簧座也形成用于阀元件的止挡部。这些弹簧一方面产生关闭力,另一方面对阀元件导向。
上述现有技术中,使用螺旋弹簧使上下阀盘贴合,螺旋弹簧是一种简单的弹性部件,经长期使用后会发生疲劳直至断裂。每个上阀盘需要使用一个或多个螺旋弹簧。使用单个螺旋弹簧时,弹簧安装在上阀盘正上方,弹簧断裂后,喷射阀直接失效了。使用多个螺旋弹簧时,各个弹簧离上阀盘中心等距,喷射阀对阀盘气密性的要求极高,即要求每个螺旋弹簧的弹力接近完全相同,生产这种弹簧有较高难度;当其中一个弹簧失效后,上阀盘受力不均匀,气密性大受影响。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燃气喷射阀用螺旋弹簧的替代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气体机进气口燃气喷射阀阀盘的密封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使用气弹簧代替现有技术中的螺旋弹簧,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气体机进气口燃气喷射阀,至少包括一个阀主体,阀主体至少包括圆盘形的上阀盘和下阀盘,上阀盘上部安装有气弹簧使上阀盘和下阀盘相互贴合。
优选地,气弹簧至少为3个,均匀安装在与上阀盘同中心的同心圆上。
优选地,气弹簧均匀安装在单个同心圆上。
更优选地,上阀盘内部设有连通各个气弹簧的气道。
优选地,气弹簧均匀安装在两个不同半径的同心圆上,其中一个较大同心圆的半径大于上阀盘的圆盘面半径的一半,另一个较小同心圆的半径小于上阀盘的圆盘面半径的一半。
更优选地,上阀盘内部设有连通每个气弹簧的气道。
更优选地,上阀盘内部设有两组气道,其中一组气道连通位于较大同心圆上的各个气弹簧,另一组气道连通位于较小同心圆上的各个气弹簧;较大同心圆上的气弹簧和较小同心圆上的气弹簧不连通。
更优选地,上阀盘内部设有两组气道,其中一组气道连通位于较大同心圆上的各个气弹簧,另一组气道连通位于较小同心圆上的各个气弹簧;较大同心圆上的气弹簧和较小同心圆上的气弹簧连通。
优选地,气弹簧为单个且安装于上阀盘的中心位置。
优选地,气弹簧腔体内部填充的是氮气、惰性气体或者油气混合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上阀盘和下阀盘依靠气弹簧均匀贴合,气密性好,使用寿命长。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气体机进气口燃气喷射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燃气喷射阀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较佳实施例燃气喷射阀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所示上阀盘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再一个较佳实施例燃气喷射阀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所示上阀盘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功用易于明白理解,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5887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压供油泵出油阀组件
- 下一篇:缓冲吸能式微耕机防撞装置